yjy4102 发表于 2009-1-20 15:50:53

影海遗珠:不可错过的60部另类佳片

      原作者已不可考,版权属于原作者。  另类这个词其实并没有明确的界定,不一定就都是非主流,对个人而言,那些看起来能让我或眼前一亮或如胸口撞大石或如坐过山车或给我无与伦比震撼效果的电影皆可归入此类~~~
http://www.xyhc.com/attachments/month_0901/20090120_4a8547fd52fd842111768qYN1wHQKoDm.jpg
     
01 天使的挽歌——《破浪》
      《破浪》是我接触的第一部DOGMA95派电影,但严格意义上它并不属于此类,它的形式是现实主义的,但骨子里却是讲的一个童话故事,虽然这故事显得过于异类过于残酷。
      贝丝和杨,一对对爱极其痴狂的爱侣,他们对爱的拯救在那个永远弥漫着寒冷空气的小镇上显得是那么格格不入,摇晃的镜头里,他们的行为离经叛道却又那么真实,淫荡与高尚在这里被模糊了界限,道德的标准,宗教的救赎在这里也显得摇摇欲坠,那结尾响起的钟声既是对贝丝和杨爱情的挽歌,也是对这荒谬的一切的讽刺~~
      顺便说一下,这是一部章回式的电影,每个片段(故事)的开始都美得让人窒息,让人流泪~~~

http://www.xyhc.com/attachments/month_0901/20090120_0ac8cc2234eabde15e48VYRbEcfmwQRE.jpg
      02 魔鬼在身边——《迷恋》
      妻子莫名其妙离家出走,丈夫试图找出原因,于是决定要去找寻妻子。一开始,他怀疑妻子有第三者——另一个男人。但是渐渐地,他发现了更多离奇古怪的事情,似乎这远不止是一起疯狂的爱情事件……
      这绝对不是一部让人想看第二遍的影片,片子从头到尾都被一种病态的惨白所笼罩,伊莎贝尔阿佳尼在片中奉献出了其最歇斯底里的演出,那段在地道中的惊狂呕吐演出绝对让人震惊。片中讨论的关于爱情忠贞的问题其实很简单,但它所表现的手法(不完全的魔幻主义)+阿佳尼不成魔便成神的演出,将剧中人物与观者的心境一起扯碎、毁灭,剩下的只有无边的黑暗与深深的恐惧~~~~

http://www.xyhc.com/attachments/month_0901/20090120_37a837d7d8eb4b718465s3fK85XvRb6Y.jpg
  
03 绘画+肉欲+爱情+007大哥=《情迷画色/爱的恶魔:画家培根的肉欲与恐惧》
      他从天窗掉下来,是天使?还是魔鬼?穿皮衣的乔治(丹尼尔·克雷格饰),不过是一个小偷,他潜入了画家弗朗西斯·培根(德里克·雅克比饰)画室。
      正在翻箱倒柜的时候,培根叫住了他,把他带到了床上。小偷跟画家的共同生活就此开始。
      乔治开始作为培根的绘画模特兼情人,出现在大大小小的场合。来到一个艺术展,培根跟乔治对着那些作品指指点点;来到一个裁缝家里,培根为乔治定做了一件衣服;他们来到一个酒吧,听那些人说着污言秽语,培根把乔治介绍给他们;他们也会出席正式的交际场合,跟那些艺术家们热烈的讨论着当下的艺术创作。
      这些艺术家们的创作都充满了个性,譬如有个摄影师喜欢拍女人的裸体。培根的创作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似乎有嗜血的特性,在观看一场拳击比赛之后,他幻想着那些血喷溅到他的脸上。在画作中,他展示自己难以抑制的恐惧。沾满鲜血的身体时常出现在他的梦魇中。
      培根的作品,其实也是在血液、精液,欢乐、恐惧中创作的。他不停的需要不同的刺激。他看着乔治静静地睡去,醒来又打扮好自己去参加各种刺激的晚会;他与乔治的享受也有着与众不同的追求,乔治的皮鞭和烟头给了培根痛感,同时也感受到了双向的快感。
      可是和谐的关系并没有持续很久。乔治开始变得神经脆弱,酒精、毒品成了他生命的必需品。培根望着被乔治弄得乱七八糟的画室,烦躁无比。他们一同参加了一个赌场聚会,培根带一个男孩去了家里。乔治在沙发上醒来,回到家里,歇斯底里的喊叫着让培根给他开门,却遭到拒绝。
      依旧一同出席各种场合,但是他们已经貌合神离。乔治备受折磨,噩梦不断。他开始用自己的孩子气展开抱复,把毒品藏在培根的画室而引来警察,惹上麻烦……培根决定把乔治送走。旅馆里,精神恍惚的乔治爬上楼顶,眩晕的恐惧促使他陷入生与死的思考中,而其中还夹杂着对培根复杂的感情。。。。。。  
      这是一部天马行空的影片,没有清晰具体的影像却充满了很多奇妙的幻象,展现的是一种奇异的美感(比如片中那螺旋攀升的楼梯)。丹尼尔壮硕的身材在影片中被放大,但在矮胖甚至是丑陋的培根面前,他却显得异常弱小,片子并未纠缠于二人肉体上的关系,而是着重表现他们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世界,更深层次来讲,是一种表意的深深的孤独(结尾升华了这一感觉)。片子并未直接展现培根的作品,但你却能时刻感受到一种流淌着的充满情欲颜色的画面,也许这就是培根最重要也是最想完成的一幅作品,遗憾的是它却渐渐干涸。。。。。。
      PS:这是我们的007大哥(应该是)第一部同志角色的电影,在后来他又不可思议接受了《声名狼藉》那个角色跟这有些类似的同志角色(这跟胡军的情况很像,两个看来很男人的人却接连出演同志角色)

http://www.xyhc.com/attachments/month_0901/20090120_ba5cfd8e2a685cb61db5GUSXXNEaLuPY.jpg
04 化腐朽为神奇——《洛基恐怖秀》
      “这部电影原本只是一部小小的实验性质舞台剧,但是在推出短短一年半之内,它从伦敦的二流小剧院一跃登上国际舞台,再摇身一变成为叱吒影坛近三十年的经典电影。
      本剧是由英国鬼才编剧Richard O’Brien所写的音乐剧改编,音乐融合了摇滚流行的风格,在70年代可以说是非常革命性的创作,最初Rocky Horror Show于1973年6月在伦敦一个小小的实验剧场揭幕,原本只是一个六周的实验性质演出,但是没想到观众的反应是如此地热烈,一下子六十个座位的小剧场完全无力应付庞大的人潮,没多久之后Rocky Horror Show就转至拥有五百个座位的King’s Road Theatre,夜夜上演。
      在音乐剧的知名度水涨船高下,这出戏于1975年转战大银幕,Rocky Horror Picture Show一登场便在全球引起无数话题,从那年开始就注定要晋身Cult Movie的地位,一演就是数十年而不衰,并且成为卖座大片!根据华盛顿邮报的票房纪录统计,这部片卖座超过1.1亿美元,在所有1980年以前上演的影片中排名第20。
      电影里的男主角Brad Majors是由后来在电视影集Spin City中饰演市长的Barry Bostwick主演,女主角Janet Weiss则是70年代的性感尤物Susan Sarandon饰演,在片中她可是展露了不少曼妙的身材哦!而最主要的角色Dr. Frank-N-Furter则是舞台经验丰富的名演员Tim Curry担纲(大家可能不知道他是谁,Tim Curry比较知名的电影演出包括在“猎杀红色十月”里的医官、“小鬼当家”第二集里的旅馆经理、“霹雳娇娃”里的软体公司老板),此外,知名摇滚歌手Meat Loaf "肉块"也参与了本部片的演出,只是当时他连一张专辑都还没出过,还是个没没无闻的小演员,而且在片中只出现5分钟唱了一首歌就被杀死了!另外编剧 O’Brien本人在片中亦有吃重演出。”
      这部CULT FILM的旗帜性代表电影绝对会让那些古板刻板呆板的人彻底吐血晕过去,从来没有一部电影可以拍成这个样子,银幕上银幕下,你所要做的很简单:跟大家一起尽情摇摆,哪怕楼下邻居冲上来把你家门砸烂。片子一切布景、剧情、表演看起来其实都挺简陋俗气的,但加在一起就这么不可思议,化腐朽为神奇,也许你并不爱它,但你绝对不能否认它的独一无二~~~~
  
http://www.xyhc.com/attachments/month_0901/20090120_65562440a3af953282cfLb18ivdvHRVy.jpg

05 你进不来,我出不去——《迷墙》
    
      对于这部伟大的影片,我是抱着仰视的角度去关注的,而观看之后,我脖子仰得也越高了。很难用具体言语形容我的感受,违例摘引一段他人的精彩评论(我是写不出这种高度的)与大家共同分享“Pink Floyd 《迷墙》声音与影像”:
      喜欢平克.弗罗伊德的歌迷一定都熟悉他们的音乐专辑《The wall》(迷墙),这张专辑以其音乐的完美性和歌词的深刻性叫人影象深刻。平克.弗罗伊德的音乐给听者的感受是他的深沉含义,所以作品并非如一般意义上的音乐专辑那样叫人易于理解,这张专辑就是他们所有作品中最深受广泛议论的一张。而我相信凡是听过《The wall》的歌迷一定会知道专辑的同名电影。
      由于专辑主题及内容的屡造评议,联合艺术家电影公司在1982年拍摄了这张专辑的同步电影《迷墙》。《迷墙》由Roger Waters出任编剧,英国著名导演Alan Parker执导,爱尔兰歌星Bob Geldof担任主角。在长达93分钟的放映过程中,整部电影没有出现一句对白,也毫无任何贯穿全面的情节线索可言。影片只是不断的切换画面,在一个一个镜头中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作者意图传输的精神意识。画面和音乐的完美结合使得这部影片独具魅力,两条平行运行的线强烈深刻的剖析了意识的各个层面与思维的各类形式,体现了人物的复杂情感,让人印象深刻。《The wall》在某种程度来说,在一个更深的层面上阐述了Pink Floyd的音乐意识和创作概念,完全影响了80年代青年一代,具有极为深刻的意义。
      而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也是贝斯手Roger Waters在平克.弗罗伊德所取得的最为辉煌的成就。自平克.弗罗伊德创立至今,Roger Waters便在乐队中展现了其超人的创作能力,成为整支乐队的核心人物。《迷墙》即是他过人才华最成功的展现。      ……(此处省去1000字)
      影片将Pink的孤独比喻成一堵墙,在墙的世界里Pink完全的将自己封闭,他沉迷于自己的空间里冲不出精神的枷锁,他孤独绝望对人生没有希望。他在墙的世界里疗伤却要承受更多墙外给予他的伤害。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满是是伤痕。这墙其实并非Pink仅有,生活在这个世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给自己建造的墙。墙是在他们人生历程的每一个阶段形成的,这种精神上的构成将他们封闭起来,变得麻木极端,并随他们的人生成长日益增长,到最后变得决裂。《迷墙》便是向我们展示了墙的形成全过程。它以内心的沉思为主,以“墙”比喻人性的枷锁,在经历种种挫折和失败后,不再沉沦,不再逃避,勇敢地打破“墙”的枷锁走向新的天地,这或许才是真正的意义所在。
      虽然《迷墙》已经上映了多年,但其深刻的含义和独特的拍摄手法不得不让人惊复。也不得不让人赞叹,这的确是一部大师级的经典之作! ”
http://www.xyhc.com/attachments/month_0901/20090120_bce4420d1959d4d4bb54A25VdP5ic3h2.jpg
06 一个镜头浓缩300年历史——《俄罗斯方舟》
      一位当代电影人突然发现自己置身于1700年前圣彼得堡的一座古老宫殿里,同时周围的人都无法看到他。和他有同样经历的是一位来自19世纪的法国外交官,这一奇遇使两人开始了一场历史的漫游,目睹了俄罗斯千年来的风云变幻。
      他漫步在宏伟壮丽的宫殿里,见证了彼得大帝用鞭子狂怒地抽打他的将军,凯瑟琳女皇的个人生活,以及革命前夕末代沙皇一家最后的晚餐,还有1913年最后一场辉煌盛大的皇家舞会。
      在他们的时间旅行逐渐展开之时,两人之间也不断就俄罗斯的历史文化问题发生争执:侯爵秉持西方对俄罗斯爱恨交织的传统感情,而现代电影人却反思和质疑着他的国家的过去和现在。
      《俄罗斯方舟》开创一个奇迹,整部片子一个镜头完成,叫绝的是你根本察觉不到这是一个镜头内拍出来的,反而沉浸于其中享受其带来的视觉盛宴。就其结构而言,当代电影人(观众的替身)一不小心来到过去,在天使引领下登上载满辉煌与奢靡的俄国历史方舟,遇见船长(法国外交官),在他带领下见识各式各样的乘客(沙皇、贵族、佣人等等),参观方舟内部辉煌的结构装饰(璀璨的文化艺术),短短90多分钟,见识了俄国三百年辉煌历史,感受到的是导演对于过去历史的那份骄傲与自信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中国泱泱几千年的灿烂历史,却从未有过如此厚重的展现,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http://www.xyhc.com/attachments/month_0901/20090120_a9d467dcc5f37edd9438oCxTOIrOayxO.jpg
  
07 “忘了我,你会幸福吗?删除你,我会过得更好吗?”——《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暖暖内含光》
      乔尔(金·凯瑞饰)的性格没有问题,但他的生活却出了大问题——相恋多年的女友克莱门蒂娜(凯特·温斯莱特饰)突然变成了一个对自己没有丝毫感觉的陌生人。没有第三者的介入,只因为克莱门蒂娜在一次接受精神病专家霍华德博士(汤姆·维尔金森饰)的实验中失忆了,而所失去的又偏偏是对两人来说分外珍贵的感情经历。这一切对乔尔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饱受情感折磨的乔尔想尽种种办法试图唤醒克莱门蒂娜那沉睡的记忆,可惜历经周折也没有任何结果,两人的距离在不断拉大。心灰意懒的乔尔最终拜访了霍华德博士,请求他也清除自己大脑中有关克莱门蒂娜的记忆,以消除那无法抑制的痛楚。
      乔尔的爱情记忆逐步消逝的同时,那早已淹没在平凡生活中的初恋激情却暗自勃发,重新焕发了光彩。而霍华德博士以及他那三个荒诞搞笑的助手(分别由克尔斯腾·邓斯特、伊利亚·伍德与马克·鲁法罗饰演)虽费尽心机 ,但依旧没能成功熄灭乔尔心灵深处对克莱门蒂娜那份炽热的爱情之火。美丽心灵中那最后一抹阳光被永恒地保存了下来。
      “忘了我,你会幸福吗?删除你,我会过得更好吗?”——乔在情人节前发现以前的女友克雷婷已经另结新欢,并似乎从来不认识自己,原来克MM已经把两人爱情记忆删除殆尽,痛苦之余,乔决定去同一家诊所删除了自己的记忆。在删除记忆的过程中,乔记忆里和小克的点点滴滴纷纷被激活,浪漫瞬间、争吵嬉戏……克MM的活力、捣蛋、发色、小脾气、坏习惯……但即刻又消失得无影无踪,在乔的似梦似真的记忆中,他穿梭在不同的空间片段中,他终于决定停止,希望留下这些珍贵的记忆!于是每当他找到小克,要带她偏离正常的回忆轨道时,但记忆删除便立即追了上来,令克MM消失于无形,然后那些浪漫的场景纷纷倒塌,而天空则传来莫名奇妙的欢笑和对他的评判,那是忘情诊所的医生和护士胡闹,而诊所的医生助手帕特里克则喋喋不休着自己利用克MM删除的爱情片段追求克MM的浪漫时光。 乔拼命抗拒着克MM被删除,他胜利了短暂的一会,删除停止了,诊所的老医生霍华德临危出山,乔的记忆终于没能逃过删除的恶运。但故事的高潮却来到了,原来护士是老医生的旧情人,也被删除过这段爱情记忆,而老医生妻子的忽然赶来捉奸在“窗”,并把真相层层揭露。事情似乎已经告一段落,已经被删除记忆的乔和克MM再度邂逅,在他们“梦”里约定的地方——Montauk,强烈的归属感再度把两个注定要相爱的人牵在了一起,而他们的忘情记忆也面临着昭然若揭的宿命,曾经爱过,痛过,爱到痛了,痛到哭了,哭到累了,累到忘了的冤家需要正视的不仅是他们那段已经被删除的感情,更是爱情是否要回头的迷惘。     
      这是我最喜欢的爱情影片之一,喜欢它结构的精巧和动人的思考。如果痛苦记忆可以被删除,是否真的能够完全拥有幸福?正视之还是选择逃避,记忆删除后可否避免更大的伤痛??种种思考在观影中如同潮水一样涌来将我包围,但身处其中,就如同影片所极力展示的那种真实的梦境那样,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你的感情又有几分真几分假,这种银幕内外观者与影者情感的相互对应,才是这部影片最具魅力所在~~
      PS:“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这个名字出自英国18世纪大诗人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1688-1744)的一首诗《艾洛伊斯致亚伯拉德》(Eloisa to Abelard)。而蒲柏的这首诗又是根据法国12世纪时的一个爱情悲剧创作的。 这首诗曾经用在查理·考夫曼早期的一部电影《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Being John Malkovich (1999)

http://www.xyhc.com/attachments/month_0901/20090120_1e439cd88cbf7c09f5f6pjLYBAqfbbJf.jpg
08 黑色少男成长童话——《挑逗性谋杀》
      男孩路克天真无邪像张白纸,但女孩爱丽丝可不这么单纯,她求男若渴、对体格健猛的萨伊眉来眼去,对路克胡诌两句,两人同心协力砍得萨伊血染淋浴间。驶进丛林湮灭证据,迷路昏饿私闯民宅,不料就此遭怪叔叔囚禁地窖!吃人怪叔叔偏好女孩瘦骨如柴,男孩则要白胖肥嫩,于是路克开始一段有泪不轻弹的包养生活,被喂被摸还得被……穿七分裤的男孩路克天真无邪像张白纸,他对爱丽丝怀抱纯情爱意,牵牵小手不谈性,就因路克始终不能come。画上深色眼线的女孩爱丽丝可不这么单纯,她求男若渴、对体格健猛的萨伊眉来眼去,一时兴起对路克胡诌两句,两人同心协力砍得萨伊血染淋浴间。犯了罪的少男少女驶进丛林湮灭证据,不料迷路昏饿撞见糖果屋,还没大快朵颐就被逮个正着,囚禁地窖哭天抢地也没辄,更赫然发现萨伊尸体重见天日!原来神秘的屋主猎人隐居丛林猎杀野兔也吃人,他偏好女孩瘦骨如柴、男孩则要白胖肥嫩,于是路克开始一段有泪不轻弹的包养生活,被喂被摸还得被……
      这是一部看后让人热血澎湃的电影,单论情节,暴力与性乃至变态一样都不少,但在导演欧容的巧妙安排下,你感受到却是一种内在的激情涌动。片子很明显的分成三部分,前半部分,少男少女因为性压抑导致犯罪,这期间充满欺骗、鲜血与仇恨,片子基调偏蓝绿,在这部分,他们是罪行的主使人;到了出逃至森林后,片子整体偏灰,二人在怪叔叔的魔爪下,体验到沦为受害人的痛楚,小男孩儿更是体验到了其人生的第一次,从男孩儿开始向男人过渡;第三部分,两人逃出生天,河边沐浴结合时阳光普照,林间流水激汤、万物和平共狂欢的亚当夏娃盛景再现再至最后的惊异结尾,一切的一切仿若坐上一列过山车,眩晕过后才感受到刺激所带来的快感与非凡享受,而观者这才注意到,小男孩儿不知不觉中,长大了~~~~~~

http://www.xyhc.com/attachments/month_0901/20090120_742835774f5492210b86zHLP3zRB0CuV.jpg
  
09 穿上那件盔甲,人便成了狼——《人狼》
      战后十年,经济仍然萧条。人民对政府不满,频频暴动;政府则采取了暴力镇压的手段。公安部所属特种机动部队——首都警是国家暴力机器越来越壮大的一环。身穿盔甲、携带重型武器、头戴红外探测器的首都警成了治安的象征。**活动在高压下转入地下,被称为“捷克特”。而所谓人狼,则是一股这些之外的神秘力量。 
      主人公伏一贵中校是首都警的一员。一次执行任务时,一个“捷克特”在他面前自爆了。而那只是个未成年的女孩子,所以伏一开始没有开枪。此后他似乎无法摆脱心理上的阴影。与女孩姐姐的相遇则给他灰色的生活带来了一些新鲜的东西。 
      事情的发展峰回路转。原来女主人公并不是那个自爆的女孩的姐姐。她真名叫雨宫圭,原是偷窃通缉犯被公安部逮捕。后来因为她与那女孩长得相象,又头脑冷静,所以被派作公安部拉拢首都警人员的棋子。 
      指使她的上级正是一直以伏的朋友身份出现的公安部乾部。继续看下去更是奇峰突起,却原来伏的真实身份竟是传说中的“人狼”,从一开始整件事就是一个圈套而已.接下来,一幕幕黑吃黑、血生血的惊心动魄场景开始上演。。。。。。      这部电影最初是跟两个高中同学一起去影院租视听室(50元一部)看的,之前只看过狎井守监制的《福星小子》,因此也准备是当喜剧来看的。当影片结束,我们几个却好像被钉在凳子上一样,不敢相信刚才眼睛所看到的一切,以至于回去好几天我们也总感觉片子那飞射的子弹好像还在身边响起一般~~~
      片子故事十分复杂,计中计,套中套,政治色彩浓烈,每走一步都有可能会遇见一个陷阱,片子压抑却又激烈,人物刻画摒弃日本动漫惯有的美化色彩,写实主义风格逼真强烈而清晰,冷色的基调却搭配空灵的音乐,如若细心品味,你会有很多感慨~~~
      PS:这是让我流泪最多的动画片,而且是那种心如撕裂的痛楚,不知是不是我太过敏感?!


http://www.xyhc.com/attachments/month_0901/20090120_7ef115427f68a3c2663006VZCZdX3TSE.jpg


10 暗示的梦魇——《催眠》         说到使用催眠制造恐怖甚至犯罪,有一部影片值得向对催眠感兴趣的朋友推荐。它就是继《午夜凶铃》《学校有鬼》系列之后推出的一部以催眠手法致人死亡的惊悚恐怖片——《催眠》。
      故事发生在东京,一段时间内东京接连发生光怪陆离的死亡案件:
      一个正在赛跑的女孩突然全身骨折死亡;一个新郎在婚礼举行时突然勒死自己;一位中年男子在生日当天突然跳窗身亡……这些死亡案件表面看似自杀,方法却超乎寻常,而且他们临死时都不约而同地说了一句话:“绿色猴子……”。面对不断增多的骇人尸首,刑警樱井请来心理学教授嵯峨到警局协助调查,他们抓住唯一线索“绿色猴子"展开调查,发现此案与电视上表演的“催眠秀"有关,然而接触了女目击者的警察也被催眠致死……
      此时,电视台正直播少女由香被人催眠的情况,只见由香一脸苍白,两眼无神,木讷的表情令人不寒而栗。嵯峨一眼便看出由香患有精神分裂,不但有多重人格,还活在极度恐惧中。岂料,警员们却认为由香是多宗凶案的主谋之一,盘问期间,一班警员顿失知觉,昏迷倒地多时,醒来时,由香已一去无踪,究竟由香是谁?“绿色猴子”是否是一种诅咒?人的意识能否战胜催眠征兆?怪死事件一再增加,嵯峨竟在此刻也不知不觉的被催眠了……
      很少能有这样一部电影,在我看过5年以后仍然让我难以忘怀,剧中的音乐、布景、色彩配合演员略带夸张的神经质演出,成功营造出一种无以言表的诡异世界,我们的人体有太多我们未曾真正了解的领域与潜能,暗示的力量即是其一,因此,看这部电影带来的恐惧,与其说是害怕电影,倒不如说是害怕我们自身更为来得恰当~~       
      PS:这部电影是仅有的两部能让我震撼的恐怖电影,另一部是小林正树的《怪谈》,以后会讲到。我很喜欢《催眠》中稻垣吾郎和菅野美穗的演出,真的很赞~~~
http://www.xyhc.com/attachments/month_0901/20090120_336239b672114a9bcdb41Ln0mLLOcQRq.jpg
11 “你那么看着我,就能让我达到高潮。”——《疯狂夜/野兽之夜》
      1986年,年轻英俊的电视台摄影师让,被检查患上了爱滋病,他很害怕,也很痛苦,经常怀着颓废的情绪,去到巴黎塞纳河边破旧的厂房区--一个下层同性恋的聚集点纵欲。在一次挑选广告模特时,让结识了纯真美丽的17岁女孩罗娜,被她迷人的独特气质所吸引;而罗娜从一开始就爱上了让,当让告诉她自己也喜欢男孩子,罗娜因为不想放弃让说她可以接受。不久,让认识了身材高大结实的帅哥,橄榄球运动员撒米,交往中让暗暗喜欢上撒米,而撒米纯粹是想在颓废的生活中寻求一丝慰籍,他没有拒绝让的爱抚,并离开了爱纠缠的女友,搬到让的公寓来住。当罗娜偶然撞见让和撒米在一块儿亲热时,她愤怒了,她的爱情绝对自私,不容别人来分享,于是她大吵大闹,甚至以自杀相威胁,面对这一切,让的心情更糟透了,他不时地去同性恋据点和多个烂崽寻欢作乐,不时以毒品来让自己麻醉,以此想摆脱苦闷和患病的恐惧。罗娜因为精神状态极差被家人送往外地休养,撒米也不愿再回到倍感纠缠不清的三人世界,而让与罗娜、撒米分手后心情平静了许多,让已经知道自己病入膏肓,来日无多,他开始陷入沉思和反省,内心充满了对生命的向往。让开始到世界各地去旅行,在旅行中他似乎明白了很多……
      这是导演Cyril Collard的半自传体电影,根据自己的同名自传小说拍成,就在获得法国电影恺撒大奖的前夕,Collard因爱滋病去世。Collard的这部电影与其说是拍给别人看,倒不如说是拍给自己的一部反省电影,在影片中,他将他对自己感染AIDS后对生命的失望、绝望到最后反省重新拾获力量的过程毫不遮掩的展示给大家看,观者无不感到震惊,同时也对同性恋与AIDS的必然与偶然的关系有了更为直观深刻的认识(这种震撼在许多年后贾宏声出演的《昨天》中再度得到展现)。Collard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在其生命的最后时光为观者提出警示,而在其逝世后到现在,同样的悲剧依旧在一幕幕上演~~~~

http://www.xyhc.com/attachments/month_0901/20090120_e6e02042e632aa270a021xoqa8FmMpuX.jpg
  12 波兰斯基的巅峰之作——《怪房客》
      故事描述一位青年只身到人地生疏的巴黎居住,他找到一所合适的房子,但原来前一位房客是一位女子,在该处跳楼受伤。当男主角去探望她时,她受伤的模样深印男主的脑海中。随后,男主角感到四周的人要把他代替女房客的角色,他不断抗拒,却又不由自主地买了很多女性衣服,把自己装扮成女性的模样,最后也从该房子跳下受伤,所受的伤和女房客一模一样。
      这部片子让人最害怕的一点,在于观者都认为男主角特雷克斯基已经疯了,但他到处去向别人求救所说的事实却是真实的,而导演在其中对于现代都市人与人之间那种疏离隔膜状态的表述也能感同身受,因此如果太过较真的话,你搞不好真的会觉得自己才是真正疯掉那一个。
      这部影片最出彩的地方在于三个地方:一、面包。当特雷克斯基和史黛拉走在塞纳河边,一个流浪汉说“嘿,你能否给艺术家一块面包。这一幕是导演对“高高在上”的艺术的一记响亮的耳光。这是导演对艺术的最佳评语;二、飞头。影片后段,男主角在镜头看见的一个个变形如气球在窗外飞舞的人头,这些变形的脸就象征着这个变形的世界,他通过眼睛看到,变形也就多了一份标志性的意味;三、跳楼。男主角两次跳楼,那幕戏内涵着超现实主义式的梦魇,整个空间成为了看客的舞台,成为了人类的冷漠、残忍、自私和伪善的舞台,注视他人的死亡而幸灾乐祸是人类阴暗心理的一面。波兰斯基在此发出他的控诉,人与人间的隔阂与冷漠是助推特雷克斯基悲剧的直接力量,特雷克斯基不是第一个,也绝对不是最后一个~~
      PS:这是我看过的最冷漠无情的电影,片中一切都了无生趣,特别是那音乐,让人抓狂~~~~~~


http://www.xyhc.com/attachments/month_0901/20090120_431e465efca4a6f049d20tSf3O049BUM.jpg
13 一切只是虚无——《裸体午餐》
    
      纽约作家比尔·李受雇帮人消灭蜈蚣等害虫,发现妻子琼将杀虫药粉当作麻醉剂注入体内,于是效仿。一个灭虫专家让比尔去找毒品鉴别专家本韦医生,本韦给了比尔一些蜈蚣肉做成的黑色粉末作为强解毒药。神情恍惚的比尔回到家里发现琼跟两个作家朋友在一起,几人开始玩“威廉讲真话”的游戏,比尔举枪要把琼头顶的玻璃杯打下去,却打中了琼的前额。比尔畏罪潜逃到一个被称为“中间”地带的异国城市,一个德国人想将黑蜈蚣肉做成的毒品卖给比尔。比尔结识了一对美国作家汤姆和琼·弗罗斯特,而琼·李和琼·弗罗斯特竟是同一个人。比尔去见琼,被女管家法德拉干涉,琼马上消失了。比尔的写字机告诉他,琼是一条蜈蚣变成的为法德拉工作的间谍。法拉德原来就是本韦,他要求比尔帮他到安尼克西亚做毒品诈骗生意,比尔同意了,条件是带走琼。在安尼克西亚边界,比尔被要求证明自己的作家职业,他和琼一起表演“威廉讲真话”游戏,却再次将子弹打中了琼的要害。
      这部电影是根据"垮掉的一代"作家中,资格最老、活得时间最长的威廉·伯罗斯的作品改编,号称随便翻到哪一页都能正常阅读。不可否认,这是柯南伯格的巅峰代表作,但对于我而言,这是一次糟糕的观影经历,我断断续续看了6次才完整看了一遍,每次看都记不得前面看的讲的是什么,痛苦~~
      这部片子在我现在看来就是一个吸毒作家YY的过程,大甲虫是其内心欲望的外化实体(想象),两个琼分别带来毒品和性,应该是一人(现实中,作家罗伯斯也在同样恍惚状态下将情妇开枪打死),片中将文学创作、嗑药与性爱等迷幻经验融为一体,呈现出一个再也无法清楚二分的迷离世界。总之一句话,看柯南伯格的电影,做好充分思想准备,还有,最好别吃饭。


http://www.xyhc.com/attachments/month_0901/20090120_fda2531dc21a3580f71bgGv3ZT52dGuh.jpg
14 杀人OR被杀——《十诫之杀人短片》
      一个年轻男孩杀了一名计程车司机,面临接受审判的命运。而一个刚从学校毕业,通过考试的律师,第一个案子就是为这个犯下杀人罪行的青年辩护。男孩被判绞刑。当年轻敏感的律师,发现案前曾与男孩在同一家餐厅用餐,而自己当时正沉醉在通过考试的喜悦中,深感造化弄人。究竟我们是否有权力以法律之名剥夺一个人的生命?这部片子在上映的时候,恰巧碰上社会为死刑制度争论不休。1989年波兰新政府终于决定暂缓执行死刑五年。
      这部影片所带来的关于死刑是否应该执行的激烈讨论可能在大部分国人看来是很不可思议,大家都认为杀人偿命,天经地义,但在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看来(我也认同),是否存在滥用法律名义来剥夺一个人的生命?法律又是否应当以报复的方式来宣判一个人的死刑?这是值得讨论的问题。片子的主旨是对暴力的反思,那么死刑的执行是不是用一种暴力结束另一种暴力呢,死刑的存在是否就能抑制社会暴力的涌现呢??             这是一部相当冷酷的电影,很多时候,镜头平静如水而观者内心却如烈火燃烧。影片对杀人和绞刑细节残酷和真实的描写让人不寒而凛。观众跟在主人公的身后,亲眼目击了可怕的杀人过程,在影片中段,孤僻的小伙子用绳子将出租车司机勒死在汽车里的那场戏,拍得阴郁凌厉,即有纪录片的直接风格,又有故事片的心理暗示,真实的让人难以承受~~
      PS:我一直认为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是影响王家卫最大的(光与影的控制力),尤以《维诺尼卡的双重生活》为典型代表,而王家卫很多作品中展现的风格其实都有老基的影子,虽然现在基耶斯洛夫斯基已经逝世十年多,影坛却始终未能出线能与之匹敌的光影大师~~   


http://www.xyhc.com/attachments/month_0901/20090120_632937e85f221bec2969gLqm6AGth9hx.jpg
15 其实没有梦——《杀手·蝴蝶·梦》
      杀手:他是一个冷血杀手,板动指头,眼睁睁看着子弹穿过女人的脑袋,鲜血应声四溅,他仍可以若无其事地从冰箱里拿出食物来大嚼。黑暗中,女人的小女儿走进厨房里,男人本能反应,枪杆子一伸,枪口对正小女孩太阳穴...
      蝴蝶:十年后,小女孩亭亭玉立,长得像一只蝴蝶般漂亮,但在空白的眼神后,却是一副疑呆了的脑袋。当年的杀手还是板动了枪掣,只是子弹并没有取去她的性命,却轰掉了她的思想。她被送进了康复院,每个星期都被老婆婆带她进城里散步。
      梦:杀手从没想过一个疑呆了看少女,会成为自己最大的梦魇。他绑架了她,但多次想下毒手时,却无法面对她的眼神。他仿似趺进一个不见底的深渊,直到他真正感受到自己的罪孽为止...
      个人认为此片对杀手的描写比《杀手莱昂》来得更丰富的多,片中杀手伊斯默也比莱昂更为真实,当然也更加恶贯满盈的多,他的态度变化绝非一个“爱”字可以来解释,他的变化正是其心灵硬壳在内心经受的一次次地震中逐渐瓦解的过程。整部影片先抑后扬,开始很残酷,中间像童话,结尾很现实,在迂回中一部部发展到高潮,单纯从好看角度来讲,它绝不比《杀手莱昂》差,但同时又保持浓烈西班牙的味道,热情、骚动、黑色幽默一样都不少,这些本线的支线的内容情绪交织在一起,到最后竟能升华到一种精神救赎的崇高境界,不得不让人对之啧啧称奇~~~~
      PS:这是很罕见的中文名比英文名更贴近影片主旨的影片,除去那个可怕的影片英文名,这部影片可以堪称完美~~~~
http://www.xyhc.com/attachments/month_0901/20090120_8ff94e9c1a566ae4ac1cCydtT9wq22WF.jpg

16 “我只是不想坐以待毙”——《大逃杀》       熟悉这部电影的人应该很多。大概是因为日本国土资源的问题,日本人总显得比较多虑多忧,加上其民族性格中隐藏的变态和好战的一面,《BR》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BR带给人最大的冲击,莫过于它选择的看起来柔弱的未成年人作为暴力的主攻双方,BR的出现立意在于以暴制暴,反暴力才是其宗旨。
      深作拍电影四十年,与青少年犯罪打交道四十年,对自私根性造成的不平和,对日本社会日渐增多、日渐低龄化的少年犯罪深感忧虑。以青少年为主角,大抵反应其期望借彻底破坏之后纯真的赤子之心能够发现,将世界重建的希望寄于年轻人。虽然无政府主义决不是深作为人类指出的有效出路,但他一再强调表现暴力并非宣扬暴力,而是关注、爱护少年人。不过,影片还是展示了人性中对死亡无以复加的恐惧和在这种恐惧中爆发出的疯狂、残忍、暴力和毁灭,以至于那一点珍贵的爱情就显得如此神圣和令人动容。
      整部影片最震撼我的段落还是灯塔毁灭那部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显得那么脆弱和不堪一击,当有一天你发现身边的人变得不再值得信任的时候,这种危机感与孤立无助的感觉才是最要命的。

http://www.xyhc.com/attachments/month_0901/20090120_d2874c0e0a5f6b4c8966xsy8bPmEvkV6.jpg
17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蝴蝶效应》
      埃文·泰瑞博(艾什顿·库奇饰)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大学生,唯一和普通人不同的是从童年时代起,就有心理学家不停记录他每日生活中的全部细节。某天,埃文忽然读到了那些记录中的一部分,顿时,那些已经被他自己埋葬在内心最深处许多年的黑暗记忆又再次被唤醒,那是改变了他整个少年时代的不堪回首往事。
      机缘巧合,埃文忽然发现自己可以通过一直搁在床下那些写着当年记录的笔记本回到过去,进入自己当年的身体。也许这些落满灰尘的笔记本可以让他从此摆脱所有不愉快的记忆,抱着这样的想法,埃文回到过去,力图改写历史,以为这样就可以治愈他受伤的记忆,让他和所爱的人们能从此之后幸福生活。
      “如果你某天早上醒来发现也许你可以按照一个全新的方向重新生活,你会选择改变吗?”
      埃文说:“是。”
      他制定出无懈可击计划,执行起来也小心翼翼。但等他一旦回到现实,却发现一切都已面目全非。他的行为已经造成了损失惨重的改变,而他最亲密的那些朋友的生活已经南辕北辙。特别是他的初恋女友凯勒·米勒(艾米·斯马特饰),他们是儿时玩伴,在经历了长久的漠然以对之后,发现彼此还是相爱。
      为了弥补自己的错误,埃文只好一次次的回到过去,但每次总有些小事件在他不注意时层出不穷地发生,之后一连串连锁反应,到底让他和他朋友们的生活更加彻头彻尾的改变。于是埃文一次次尝试,他们的生活也就像高速火车一般刹那间从山顶冲下,树林或者河流在窗外一掠而过。凯勒从女招待到学生会主席再到落魄吸毒者。她的命运和他一样不停改变。
      一团糟的现实最后到底要怎么收场?他们真的还会坚持对彼此的爱么?埃文真的能得偿所愿,让每一个人幸福吗?
      这部最适合给那些相信命运是注定的人来看,它的每段情节的展开其实都是在一个假定的情景/条件下所产生的假定性成果,而每个假定性的结果则又会成为下段假定性故事发生的假定性条件(我自己先晕一下),总而言之,这种种矛盾的碰撞结合所导致的即是命运的无限发展可能性,没有什么是注定的,也没有什么是必然的,一个结果的产生总有与之伴随的原因所在,而一个人在可以预料到的结果发生之前改变发生条件/原因,则就有了改变结果的可能性~~
      回到影片上来,这部电影最打动我的,莫过于男主人公埃文每次真心甚至不惜牺牲健康想回到过去,其努力的结果却导致更大的悲剧。导演巧妙设置了埃文是个失忆症患者的身份,因而其回到过去的行为你可以认为是超现实,也可以认为只是一种冥想,因为他缺失的记忆有着太多不可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也赋予埃文命运的不可知性(有点《罗生门》的感觉),这种神秘感贯穿影片始终,不到最后一刻你不会猜到结局,而悲剧色彩的渐渐介入,又使得其充满震撼人心的效果。而影片在现实和过去的转变上拍摄手法非常新颖,如埃文看着过去记下所做事情的日记本时,忽然字迹模糊旋转画面慢慢转到日记叙述的过去,还有屋子里的物品全部扭曲混沌然后回到过去。这种现实与过去的时空转变,很好的增强了影片的惊悚气氛,也有利于剪接上做到天衣无缝,能够更连贯的带领观者跟着画面去感受恐怖。
      PS:影片的灵感来源于著名的混沌理论"蝴蝶效应"。美国气象学家洛伦芝(Lorenz)于1960年代提出一篇论文,名叫《一只蝴蝶拍一下翅膀会不会在德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他说,亚马逊流域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会掀起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一场风暴。洛伦芝把这种现象戏称做"蝴蝶效应",意思即一件表面上看来毫无关系、非常微小的事情,可能带来巨大的改变。


http://www.xyhc.com/attachments/month_0901/20090120_1a34f1820f4b687658f5u4735rcH09HZ.jpg
  18 “疯狂石头”的祖师爷——《两杆老烟枪》
    
      汤姆从小就是个玩牌高手,他和好朋友,肥皂、艾迪和贝肯各凑了两万五千英镑,由他去参加一场黑社会老大“印第安战斧”哈利组织的牌局。这本来就是个圈套,哈利看中的是汤姆老爹的那间酒吧。于是汤姆不但输光所有的钱,还倒欠哈利五十万英镑。如果在一个星期内不能还清,他和朋友们的手指和他老爸的酒吧都将不保。于是汤姆一伙想尽各种可能的凑钱办法,最后汤姆无意中得到了线索,隔壁住的的流氓兼毒犯打算去抢劫另外一群卖大麻的嬉皮。于是他们决定来一次黑吃黑。行动进行的很顺利。可之后发生的一切却大出他们的意料...
      这是一部让我看得笑抽筋的电影,以至于现在想到它的一些情节,嘴角还是会情不自禁地大幅度上扬~~这是盖伊里奇的第一部电影,但也是他最经典的代表作品,他后期的像《SNATCH》这些虽也不错,但少了许多《两》中那种纯正的英国痞子感觉~~我最爱这部影片三点,第一是它的剧情结构,就像一张大网,一开始点都是散的,随着剧情的推进越收越紧,笑料却反之越撒越大,可以这么说每一处看似漫不经心的台词、场景、人物设置都是为了更大的闹腾所准备,充满巧合与意外;第二,音乐。片子痞痞的,音乐风格也差不多,甚至还有一些戏谑的风格,最爱其中Dusty Springfield的Spooky,华丽性感又神秘;第三,它的结尾,那绝对是天才一笔,呵呵~~
      PS:我们的“石头”只是学到了《两》的皮毛,火候还是差了不少(比如有些笑料显得有些刻意)个人意见~~~还有很喜欢STING在里面的演出


http://www.xyhc.com/attachments/month_0901/20090120_dc6e770a3828190f64d4gzi6nwt7wbiG.jpg
19 一场戏,一句谎言,一段爱情——《红松鼠杀人事件》
    
      曾经风光一时的流行歌星jota再一次摩托车事故中意外撞伤了人,后来他发现撞的是一个非常迷人的女孩,但她却因此失忆了。很快他久成了她的男朋友,但他却隐瞒了这次事故的真正肇事者。他称呼她为lisa,他带她去参加了一个“红松鼠”假期夏令营,不断用谎言欺骗她,但毕竟谎言隐瞒不了多久,而这时,lisa也似乎有所察觉,从他眼里看到一些什么……
      这是一部情节结构非常特别的电影,由一系列巧合(好莱坞典型手法)构成,但又摒除了好莱坞那些廉价的过于牵强的表现方式,而用夸张不可思议甚至是有魔幻色彩元素来构成,剧中角色的身份也在这些巧合面前巧妙实行转变,可以说这是一部结构(设置)带动情节发展的奇特电影,跟八年后出现的《天使爱美丽》很像。剧透太多会让大家在观看过程中失去惊喜感,还是留给大家慢慢体味~~
      PS:不要被片名所吓倒,这是一部内容跟(中文)名最不符合的电影,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爱情片,很适该关键字已经被屏蔽一大假看~~导演Julio Medem是西班牙九十年代出现的最具才华的导演之一,和八十年代的阿莫多瓦一样被称作“鬼才”。梅德姆的影像色彩不似后者那般绚烂浓烈,但同样非常富有表现力。他最擅长的是利用超现实元素的拼贴、怪诞的视角、快速的剪辑,制造出意识流情境,观看他的电影,观众可以头脑一片空白,只需跟随着影片漂浮的影像流动。

http://www.xyhc.com/attachments/month_0901/20090120_3c14441328c4cd50ca99rw2b7DFNZZjL.jpg 20 游走于天堂与地狱两极——《罪孽天使/梦幻天堂》
      1953年,来自英国的朱丽叶与本地女孩波琳在新西兰一所女子中学成为同学和朋友,建立起了排斥其他所有人、唯独两人才具有的亲密关系。在圣诞节波琳得到一个日记本的礼物,她们共同在上面写下日常生活,并进行着想象力丰富的小说创作,虚构的《博罗夫尼亚》描写了中世纪的查尔斯王和德博拉王后的故事。朱丽叶肺结核复发,两个朋友两个月都不能见面,便分别以查尔斯和德博拉的身份写信相互称呼。朱丽叶的父母感到女儿和波琳之间的关系已经超过正常的友谊,开始限制二人在一起的时间,并决定将朱丽叶送到在南非的亲戚家。两个女孩开始歇斯底里,经过密谋,在一个公园里用砖头共同砸死了波琳的母亲。二人被判刑关进监狱,1959年获释,自由的条件是两人从此再不见面。
      这是彼得杰克逊最被人忽略的一粒珍珠,也是他的成名作。此片根据新西兰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帕克—休姆谋杀案改编而成,此案至今迷惑并影响着新闻媒介和社会公众。故事中的女主角即是现在拥有百万读者的知名纽西兰藉作家安妮蓓瑞(Anne Perry),曾出版歌德式神秘小说「海伦公园刽子手」、「兽医法则」等作品,而另一女主角“波琳”毕业于英语专业并获得了学位,离开新西兰后去向不明。
      此片亦是英伦玫瑰凯特.温斯蕾特的成名作。
      彼得杰克逊在此片中最大的亮点就是两个少女幻想世界的创意展现,王子与公主的童话插上天使的翅膀在少女身边翩翩起舞,两个女孩子在属于她们的童话王国里显得是那么天真无邪充满生趣,而现实中她们残忍的行为实在是让我不能理解,彼得杰克逊也显然刻意在影片中模糊了道德评审的界限,也模糊了女孩现实与非现实的界限,你很难对这个事情做出判断,有的只是难以隐去的心灵冲击和那难以忘记的激情与梦幻带来的视觉冲击~~
http://www.xyhc.com/attachments/month_0901/20090120_05948541072937d0e011BMOwGEj58w2H.jpg 21 生活就是TMD疯狂——《猜火车》
      “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职业,选择家庭 选择他妈的一个大电视。选择洗衣机,汽车,雷射唱机,电动开罐机。选择健康,低胆固醇,牙医保险。选择固定利率房贷。选择起点,选择朋友,选择运动服和皮箱。选择一套他妈的三件套西装。选择DIY,在一个星期天早上,他妈的搞不清自己是谁,选择坐在沙发上看狗屁电视,还一边往嘴里塞着垃圾食品。选择烂命一条来丢人显眼,躺在老人院让人腻味。选择无耻的勾当,用你精子造出自私小鬼继续祸害。选择未来,选择生活,可我凭什么非要这么做?我选择不要生活,我选择其他。理由呢?没有理由。理由不能拿来爽,有了海洛因,要个鸡吧的理由!”这就是影片的开头,整一个禁止讨论政治话题版的唐僧喃喃自语,如果你昏昏沉沉打开电视,这一段绝对会像毒品一样带给你特别的快感~~~声明在先,我这不是在教唆人去幻想吸毒的快感,我也没吸过毒,但我听身边同学形容过,吸毒后他看到一轮蓝色月亮从湖泊中升起,因而,我一直怀疑这部影片前半段演职人员是否在吸毒中进行拍摄,说句粗话,一切都TMD太带劲了~~~
      这部影片神来一笔莫过于那个自称“全苏格兰最肮脏的厕所”,马桶内的世界(吸毒后的世界)充满了不可思议的美感,我想到了同学眼中的蓝月亮,也想起了涅磐(Nirvana)的《Nevermind》封面,导演在这一刻将吸毒的快感极致放大,这与之后马克戒毒时看到的恐怖幻觉形成鲜明对比,在视觉上最直白展现了毒品的巨大摧毁力~~
      很多人都把《猜火车》叫做颓废电影,我却不这么看,年轻就是有张扬的资本,而许多人眼中“正常”的生活一日如一日,就像被抹平的机器,规律而无活力也没个性,马克他们一伙疯狂的生活状态,其实就是在抗拒自己成为这种生活的一分子,不论观者是否承认,大家内心深处还是对他们这种生活小小向往过的,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大多数人在看前半部分的时候热血沸腾,而到了后半部分则会感到怅然若失。导演巧妙将马克一伙连带观众小小嘲讽了一把,因为,不管最后马克选择的是怎样的生活方式,他的前途都是渺茫的(《毕业生》也有这种感觉),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这种生活方式下,我们中大多数人观看的其实是自己的悲剧~~~~
      PS:忘不了马克的伙伴在空寂无声的铁道边大喊着:“苏格兰,苏格兰,这是全世界最丑陋的地方。”其他人则对他大肆嘲笑的场景,这是一种凄凉的自我放逐,这一刻开始,他们不再相信任何人,包括他们自己~~~


http://www.xyhc.com/attachments/month_0901/20090120_1a309c79b55c601412a44G9dcsDPJLvj.jpg
   22 爱情是一场哭泣的游戏——《哭泣游戏》       弗格斯是北爱尔兰共和军的成员,一天他们绑架了一名英军黑人士兵乔迪,由弗格斯看守,在朝夕相处中,乔迪和弗格斯之间开始相互熟悉,并逐渐产生了友谊。在乔迪的感召下,弗格斯开始有所觉悟,产生了背叛组织的念。
  共和军派弗格斯执行处死乔迪的任务,在丛林深处,弗格斯放走了乔迪,然而不幸的是,乔迪却被前来袭击北爱尔兰共和军营地的英国坦克压死。弗格斯逃出了组织,改名换姓来到到伦敦,寻找乔迪生前曾交代给他的女友戴尔。当他终于在一家夜总会找到了她,并产生爱意的时候,事情却看起来并没有这么简单。。。。。。
      知道NEIL JORDAN的人一般会更熟悉他的《夜访吸血鬼》,这部《哭泣游戏》气质相当特殊,所讨论话题也非常特别,影片前半部像政治片,后半部分奇峰突起打了个措手不及,不过细细想来,乔丹这么安排还是很有其深意在其中的。两个身处乱世的善良人,两颗敏感而脆弱的心,相似的悲惨命运,一段矛盾而又无法割舍的情感,我到现在都不确定这部影片是否有爱存在的,但它在影片中又无处不在,我虽然不喜欢,但还是会被它吸引。这部影片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揭示了一个关于无意识的,无偏见的感情存在,这样的感情在乱世中显得弥足珍贵~~~(不想过多泄露剧情,欲言又止,真是痛苦,呵呵)
      PS:饰演DIL的演员绝对是我见过的最奇特的人类,种种不可能在其身上都成了可能,那么不可思议,却又那么真实~~~
http://www.xyhc.com/attachments/month_0901/20090120_a11b7d3b013943e2e925BMVCVgVPmtSO.jpg
23 梦的N次方——《穆赫兰道》       关于这部影片,我只有一个字形容:牛!能把噩梦这么清晰展现在眼前的,大卫林奇果然不是盖的~~ 注:这片子的影评很多,最著名的一篇叫梦的解析,google一下应该很轻松,不再浪费篇幅转载了

http://www.xyhc.com/attachments/month_0901/20090120_d6b61db8cd11b9b6f2d8PoTbfnXQDfpi.jpg
24 校园生活就是地狱——《大象》       影片根据1999年震惊世界的美国哥伦拜恩中学校园枪击案改编,讲述了在美国一所普通中学发生的一场恶性枪击案的过程以及前几个小时的事情,片名的含义则来自盲人摸象这则家喻户晓的古代寓言。  影片力图通过“纯粹客观”的电影方式再现整个事件的过程,而不是自己或者他人的主观判断。加斯以两个固定时间作为电影的起点和终点,在这个时间段之内,不同主人公的活动展开了关联和交叉,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成为对方的“经验片段”,然而,仅仅是一个片段,只有把这些片断连缀在一起,才得到了一个完整的时间。
  除去影片特有的叙述,青少年的校园生活和在他们之间存在的问题也一并得到揭示。在社会中,中学校园作为现代社会里的一个机构,就像在这部美国电影中一样,它同时还是一个幻觉工厂,一个学着服从权力的实验室,一个有着独特逻辑、秩序和欲望的隔离区,教育成为一个形式的虚设,成年人没有从根本上理解这个世界。孩子们的伤感、憎恨、幼稚和孤独,这个“问题年龄”从未获得一个合理的解决。加斯为了拍摄访问了许多学生,他说,“有的中学生认为自己的生活一塌糊涂,也有的则很满足,但有的人直接说校园生活就是地狱”(引自《大象》法语版海报)。校园隐藏的这些问题就像一枚炸弹,这部电影拔掉了它灾难性的引线,当埃里克和阿莱克斯决定以自己的逻辑和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时,他们对这个成人世界已经不再信任,这不但是个少年悲剧,也是成人世界和现代社会的悲剧。
      电影客观地再现了当代中学生的生活环境和他们的状态,引发了社会对青少年问题的重新重视,为此法国国家教育部2003年社教评选以绝对多数票把一等奖给了《大象》,可见该片在整个西方教育界引起的反响。
http://www.xyhc.com/attachments/month_0901/20090120_8cd1b4ff905324d292fddb1Wg6gNRPVY.jpg
25 寻找,哪怕前方只剩绝望——《我自己的爱达荷》
        剧情无法简单说明,取一段我喜欢的台词作引
      Scott Favor: I only have sex with a guy for money.
      斯考特:我跟人睡只是为了钱。
      Mike Waters: Yeah, I know.
      麦克:是的,我知道。
      Scott Favor: And two guys can't love each other.
      斯考特:两个男人不会爱上彼此。
      Mike Waters: Yeah.
      麦克:是的。
      Mike Waters: Well, I don't know. I mean... I mean, for me, I could love someone even if I, you know, wasn't paid for it... I love you, and... you don't pay me.
      麦克:好吧,我不知道……我的意思是……对我来说,有时候别人不给我钱,你知道,我也会爱上他……我爱你……但你并没有给我钱。
      Scott Favor: Mike...     
      斯考特:麦克……
      Mike Waters: I really wanna kiss you, man... Well goodnight, man... I love you though... You know that... I do love you.
      麦克:我想亲你……好吧,晚安了……我爱你,你知道的,我是真的爱你。            这是这部寓言式电影里的一段经典台词,它并不在影片台词原本中,而是由影片的灵魂人物River Phoenix和Keanu Reeves即兴共同完成,有一些忧伤,也有些无奈,和着两人单薄的青春,在空渺的夜空中静静释放~~
      喜欢这部影片纯粹是因为River Phoenix这个天才,在这部影片中,他将自己的灵魂与剧中角色迈克容为一体,将一种精致脱俗,但又迷离忧伤的情绪发挥到了极致,可以说这就是他一个人的电影。影片结尾处,蓝天白云下,西部的荒野大地里,一条起伏的公路寂寞地伸向远方。又一次昏睡过去的瑞弗.菲尼克斯躺在路上,他沉睡的脸像天使般纯洁无邪。这一刻时间为之停止,镜头却留住永远,我想,如果River Phoenix没有离去,那么今天的他会不会像Keanu Reeves、Brad Pitt和Johny Depp那样渐渐被周遭磨去当初的棱角,但这只是如果,River Phoenix的悲剧性一生加深了其故事的传奇性,即使他已经远离尘世14年,他的独一无二,他的无与伦比仍然独树一帜~
      PS:1991年,东西方同时出现了《阿飞正传》和《我自己的爱达荷》两部影片,都讲述了一个关于独脚鸟寻找希望的故事,二者的悲剧性在于,它不能同时拥有对过去的记忆和对未来的期望,总是顾此失彼:要么遗忘,要么绝望。张国荣和River Phoenix也在戏外复制了这一悲剧性的宿命,却也留下了一段如烟花绚烂般美丽的传奇~~
http://www.xyhc.com/attachments/month_0901/20090120_0cb1ced6bbb337aefc26kpcASxMw5Uig.jpg
26 古典主义之死——《魂断威尼斯》
      故事背景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几年,德国作曲家奥森巴赫,带着丧女之痛来到了威尼斯(影射古典作曲家马勒),希望得到修养生息的心情。到了威尼斯后,奥森巴赫与美少年塔奇奥邂逅,少年塔奇奥宛如希腊雕像般的容颜令奥森巴赫浑然忘我地沉醉在激动的热情中(以柏拉图思想为原型的延伸)。但之后威尼斯被霍乱所笼罩,因为官方刻意将消息封闭,奥森巴赫虽逐渐地发现了这个惊人的危机,却为了多看塔奇奥一眼,一直尾随着他的足迹,甚至不顾自身安危,不想离开被瘟疫所笼罩的威尼斯,最终因为吃了过熟的草莓,进而丧身在威尼斯。       美将人带往智慧,也带往了激情和痛苦的深渊。 ——柏拉图
      维斯康蒂可以说是到目前为止,电影史上出现的最后一位古典主义巨匠,他的电影(尤其是后期)强调一种静态的构图美,每一个画面都像是一首诗,一副画,摄影机缓缓自各种角度追踪、“伸缩”镜头的推进推出,电影人物的非动作特质,如同他们正摆着姿势供人拍照片一般,一动不动地坐着,让观众眼睛整体收入静态影像,而创造出对“美”的作品一种纯粹的终极意念。《魂断威尼斯》就将这种美发挥到了极致,再配以马勒第五号交响曲的慢板乐的大量运用,将一种对美的追求连绵不绝贯彻影片始终。
      然而,影片的这种美却充满了死亡的气息,主人公奥森巴赫对塔奇奥的追求,与其说是对美的一种向往,不如说是对自己年华老去,生命枯竭的恐惧,而对于维斯康蒂而言,他所要表达的是对于古典主义电影未来的一种悲哀,他的那种精心构图,精致雕琢的语言镜头渐渐成为时代的异类,这样一种悲哀的感觉弥漫影片始终,并在结尾处达到高潮:夕烟璀璨,水光潋滟,塔齐奥步入海中,抬起叉在腰间的手,指着远方,指着地平线,在无比辉煌的映像中留下宛如古希腊雕塑的剪影;沙滩上的古斯塔夫·艾森巴赫温柔地、绝望地、依恋地望着这个美丽绝伦的少年,霍乱带来的高烧让他大汗淋漓,灰白头发上甫染的墨汁缓缓流下,怀着一种挣扎又很绝望的情感,最后他吐出一口气,带着对(古典)美的无限向往颓然死去。悲剧就是将一切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一刻开始,古典主义已死......     
  PS:(摘引)马勒、托马斯-曼、维斯康蒂:三个人的《魂断威尼斯》
      一天,马勒无意间推开著名男中音西奥多-莱希曼的门,发现他正和一个合唱队的男生厮混。莱希曼立刻被扫地出门,几个月后便心碎而死。马勒一向同情少数派,何以这次如此绝情?于是大家注意到那些试图勾引他而屡屡失败的女高音们的猜测—马勒此举是为了自保,如果莱希曼的丑事被别人发现,他多少有瓜田李下之嫌。
      在马勒去世之年,托马斯·曼以马勒为原型创作了一部经典同性恋小说 《魂断威尼斯》 ,讲述作家阿申巴赫在威尼斯邂逅了一位美少年,于是留连在霍乱笼罩的城市。马勒到底是不是同性恋,谁也说不清,但托马斯·曼在听了第八交响曲后,激动地发现了其中的同性恋倾向,感到“自己黑暗的激情突然明亮了”。 《魂断威尼斯》 其实是托马斯·曼的自传,在他死后公布的日记中,人们终于发现了那看似甜蜜的家庭生活背后的真正秘密,他的爱情对象从来不是妻子,而是一位年轻的提琴手、画家保罗·恩伯格。
      六十年后,大导演维斯康蒂在风烛残年将 《魂断威尼斯》 搬上了银幕。大概只有这部作品才能表达他初见美少年伯格时的倾慕之情。那一年,他五十八岁,伯格二十四岁。之后的十年中,伯格成为他电影中的主角,亦是他生活的伴侣。 《魂断威尼斯》 中美少年达齐奥的扮演者是从三千名少年中精选而出,忧郁而纤弱,简直是至美的化身,从他身上我们可以想见伯格在维斯康蒂心目中的地位。这一次,阿申巴赫从托马斯·曼的代言,变成了维斯康蒂的代言。在托马斯·曼的笔下,阿申巴赫死得疲倦,而在维斯康蒂的镜头中,美少年在海滩上嬉戏,而阿申巴赫远远地望着他,在霍乱的折磨中伸出手去想要抓住那瞬间的美景,却咽了气。背景音乐是马勒 《第五交响曲》 ,据说后来很多同志爱人选择去威尼斯殉情,必要听这首交响曲。
      现在,马勒本人是不是同性恋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音乐为同志艺术家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灵感,而其最权威的演绎者亦都是同志,比如伯恩斯坦,比如米特罗普洛斯,比如MTT。也许,只有有了同志间细腻、惆怅、不同寻常的感情经历,才能体会马勒那神经质的奇妙艺术,他对美、爱与死的迷惘之情。

http://www.xyhc.com/attachments/month_0901/20090120_52aaf0965fefbed35f13GcS9AiDl2h7t.jpg
   27 “圆圈不是一个圆”——《暴雨将至》
    
      《暴雨将至》以南斯拉夫内战及种族冲突为背景,涉及了阿尔巴尼亚,波斯尼亚和马其顿的时局,影片由三个故事组成,第一个故事语言(WORDS),讲述了一位信仰天主教的年轻修士在教堂里掩护了一名来自依斯兰种族的女孩,使她免于被游击队杀害,然而宗教的仇恨和鸿沟却是他们无法跨越的,最终女孩还是倒在了自己亲哥哥的枪下。第二个故事脸(FACES)发生在英国,一个英国女编辑与她的情人战地记者亚历山大的情感纠葛未解,当她终于作出决定的时候,她的丈夫却在餐馆里死于暴力冲突。第三个故事照片(PICTURES)讲述感情深受创伤的亚历山大又回到了家乡马其顿的山区,为了救出旧情人的女儿不得不卷入了种族的冲突,最后因此付出了生命。
      马其顿导演米尔科·米切夫斯基(Milcho Manchevski)的处女作(这是他第一部长片同时也是马其顿国开国第一部电影长片),一举夺得1994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1995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提名,1996年独立自由奖等三十余项国际大奖。
      这是一部结构十分奇特的电影,它的三部分彼此看来毫无关系实则紧密相连,形成一个呈螺旋状的回环式结构,导演米切夫斯基借这个结构巧妙暗示了巴尔干半岛连绵不绝的战事。三个故事,三次死亡,影片透露出的是一种无奈与反思情绪:到底有多大的仇恨会使得手足间互相残杀??!!三个故事描述的全是绝望的情感:不浪漫,不美满,也不会有结果。有太多的阻碍让人不能得到美好的感情:宗教的,民族的,道德的,战争的…… 一个个,一代代人皆是如此,荒唐地循环往复,圆圈依旧不是一个圆。生命的意义在一次次暴力循环中黯然凋零。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人是没有办法自救和救别人的~~~
      PS:个人很喜欢第一个故事,在乌云袭来的阴霾下,短暂的爱情自然而明媚,蕴涵着诗一样的力量,而正因如此,结尾悲剧的意味也就更加浓烈,寓于死亡的美,能带给人深深的觉醒~~~

http://www.xyhc.com/attachments/month_0901/20090120_45915b5bc977f74c6ee7hUbS1pxyORbD.jpg
   28 一个灵魂,有着两生;一个结束了,另一个便继续下去——《薇若妮卡的双重生活》       “你说冥冥之中会不会有另一个人和你一模一样,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不是孤单的?”
       火车缓慢的前行,阳光透过玻璃窗温和的弥漫进来,金黄色优雅的色调,她靠在窗边,孤独而又柔美的微笑。指尖轻轻转动光滑圆润的玻璃球,那一片窗外景物同样缓慢的掠过,树木,天空,有种眩晕的错感,是巫婆的水晶球吗?让一切规则的事情变幻、变幻,挤压在狭小的空间里。继而突然感觉到内心深处隐隐的一点感应,时空像已转换了数年。
      一个波兰少女,一个法国少女,一般年纪,一样的名字:薇罗尼卡。她们有着一样天籁般的嗓音,音乐天赋,和心脏病。波兰的薇罗尼卡喜欢唱歌,她的声音很美,在清澈的雨水中飞扬,唱到泪流满面。 法国的薇罗尼卡也喜欢唱歌。她对父亲说:“我有个怪异的感觉,我觉得我并不孤独,这世界上不止我一个。”父亲说:“当然不。”
      木偶艺人在那里演出。小小的舞台上,美丽的舞娘跳着脚尖上的舞蹈。漂亮的白颜色纱裙,细腻而纤弱的舞步,像在轻柔的云朵里飞翔。她高高的跃起,轻盈的落地。突然舞娘弄伤了自己的脚,被关在了黑漆漆的盒子里。待到重新出来的时候,变成了绚烂的蝴蝶。法国的薇罗尼卡深深的沉醉在表演里。而神秘的线偶人却似乎掌控着她们两人的命运……
      很难用三言两语来表达我对此片的喜爱,喜欢《情书》的人应该会很喜欢这部影片,岩井俊二看样子受此片影响很深。看《薇若妮卡的双重生活》,你会找到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种感觉我说不上来,但是每个人肯定也经历过:比如某天你看到一个你并不认识的人或者经历一个从未经历的场景时,突然有种以前好像也曾经历过见过的感觉,这种感觉熟悉而迷茫,即发的似曾相识,用前世的记忆来解释不合情理。这部电影就向我们解释了我们心中这种无由来的坚强和孤寂。
      波兰的Weronika,法国的Veronique,一个灵魂的两生命运,她们唯一的一次交集,是在波兰的克拉科夫广场。很难一下子清楚的体会基耶斯洛夫斯基对于自己祖国的复杂感情,只是一次次在电影里有意无意对比法国与波兰的他,确乎永远在对波兰的尖刻后面有一丝温暖的怀念乃至激赏,而对法国的平稳叙述中暗示着一种欠缺,在欠缺里时时回首注视自己的故乡,故乡的过去。就像他让华沙的Weronika死去而让巴黎的Veronique寻找,她们连接生死两界,唯一的证明是那张照片里的注视。错失和释然终于彼此轮回,生命是否能够延续和承接?无人知晓~~
      PS: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影片,暖黄色的光调贯穿影片始终,有一丝暧昧,一丝温暖也有一丝神秘。基耶斯洛夫斯基用寥寥数笔,就将他对人生的感悟展现给观者,让观者感受到自己非常熟悉而又无法言语的感觉,言不在多,文不在长,贵在精深,这是一种极致~~有一位15岁的巴黎女孩曾对他说,看过《两生花》,她现在知道,灵魂的确存在。基耶斯洛夫斯基说,“只为了让一位巴黎少女领悟灵魂真的存在,就值得了!”

http://www.xyhc.com/attachments/month_0901/20090120_e04ebf61ed73877446a5AVkUC1M5ySfc.jpg
  
29 影史上最沉默的电影——《裸岛》
      这是我见过的三大极致电影(我自己排的),另外两部是一个镜头拍到底的《俄罗斯方舟》和一点音乐不用却依旧能吓死人的《群鸟》。不过和另外两部不同的是,《裸岛》不是一部能轻易消化的电影,如果你没有足够的耐性和时间,还是劝你对之敬而远之为妙~~
      沉默,是这部电影最大的特色。上面介绍《维诺尼卡的双重生活》中提到的“言不在多,文不在长,贵在精深”这里同样适用,有的时候,真挚的感情并不需要说出口,无声的力量有时会比激烈的言语更能打动人。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描述的是人类最原始也是最单纯的欲望——生存,这种渴望,在工业发达的大社会背景下,在一个光秃秃的海岛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不知为何,想起了陈凯歌的《黄土地》)。影片对农民夫妇不断的挑水灌溉不厌其烦的详细展示,是怀着一种深深的敬意在其中的,是对“人定胜天”不向命运低头精神的崇高敬意,这是一种内敛的力量,一个表情,一个手势,就能令人震撼~~
      PS:这部电影从头到尾没有一句对白,音乐就成了其主要的内容,成为其情节推动的内在节奏,时而舒缓时而激烈,动静皆宜,不急不徐,和着导演对土地对农民深厚的感情,影片也有了直逼人心的美~~

http://www.xyhc.com/attachments/month_0901/20090120_b17cff8d846a633f7626K3M0tBX0gHJF.jpg
30 love is selfish. love is hope. love is pain. love is death. what is love? ——《爱情是狗娘》
    
      这是一部结构和情节相当出彩的电影,很难相信这是导演的处女作,因为手法实在太,太纯熟了~~想就其结构上做个有趣的对比,《爱情是狗娘》在情节上与《低俗小说》很像,都是同样讲了三个故事,同样是把时空打乱,同样是设置若干个交叉点(《通天塔》和《21g》也是阿加多·冈萨雷斯·伊纳里多的作品,故省略)不过他们都是平行时空;《时时刻刻》则是围绕一本书,描述了三个时代的三个女人的三种不同又相同的命运,因为沃尔夫的书,三个不同时代的女人命运交织成了可能;1981年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命运之歌》和1998年汤姆.提克威的《罗拉快跑》以及1999年的《滑动门》则属于另外一种结构,通过一种假象式,或者称作假设式的结构,根据不同情境设定,使得人物命运发展有了无限可能;1994年的《暴雨将至》则属于三段回环式(上面推荐中我有介绍过),它不属于点散状,而是呈现一个奇怪的圆,没有终点也没有起点;2005年的《冲撞》则比较特殊,故事分N条主线,同时并行发展又互相交错,各个人物之间都有一定程度的联系和交叉点,涉及白、黑、亚裔,黑西哥裔四个不同种族,6个不同阶层、背景的家庭,十余个个性迥异,血肉丰满的人物类型,但整个片子的故事却叙述得条理清晰,引人入胜,丝毫没有凌乱迷离的感觉,缺点在于设计过于精巧,有着典型好莱坞情节巧合特征(我个人对其两年前击败《断背山》还一直耿耿于怀,这扯远了)~~~~
      回到《爱情是狗娘》上来,该片导演最巧妙的处理在于同一场车祸的四次出现,每一次都那么恰到好处,作为剧情铺垫和延伸,效果很好。在第一段落即将结束时,观众了解到那场车祸的缘由,于是在第二和第三段落中自然会想到这场车祸会出现在各自段落中的哪一部分。这种悬念渐渐解疑。一下子将观众的观赏兴趣提高,并一直伴随至影片的结束。另外一个精妙的设置就是关键道具——狗的处理,狗由温顺的动物到善斗的猛兽的转变,折射出人性中潜在的黑暗兽性~~~~
      PS:《爱情是狗娘》+《21g》+《通天塔》=阿加多·冈萨雷斯·伊纳里多灵魂三部曲,感兴趣的可以结合在一起看看~~~

yjy4102 发表于 2009-1-20 16:13:09

31 "Carpe Diem" Seize the Day——《死亡诗社》


      不知各位有没有遇到过能过改变自己人生的电影,我遇到了,在自己20岁的时候,遇见《死亡诗社》,它对我的影响,用米兰.昆德拉的话来形容最为贴切,“假如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世界,那我们至少应改变我们自己,自由自在活着”。
      影片名为死亡诗社,其实它所表达的是由死而生,凤凰涅磐的涵义,只有让不属于自己那部分思想和灵魂死去/删除,才能真正把握属于自己心灵的那份思想和灵魂,开始真正的生,有意义的生和不后悔的生!而与抛弃与割舍如影随形的是痛苦,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戴着紫荆冠裸体走向永生的NEIL,在雪地里痛苦呕吐的TOD,在压力下离开的KEATING老师,然而也正因为这份心悸的痛才有了最后历练成熟的TOD和教室里许多真正成长起来的TOD们,SEIZE THE DAY,这一贯穿影片始终的主旨在结尾处得到升华~~
      我不是一个轻易掉眼泪的人,但每次观看这部影片,我的眼泪都不曾停止过,这不仅仅是被影片所打动,同时也是在缅怀自己失去的那份青春~~~
      PS:这部影片有两大特色,风景和诗歌,他们与主题紧密相扣,巧妙将影片分为两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渲染了影片中那份震人心魄的力量~~引用片中两段我最喜欢的台词/诗歌作尾:
  我步入丛林 因为我希望活得有意义 ...
  我希望活得深刻 汲取生命所有的精髓!
  把非生命的一切全都击溃 ...
  以免在我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
      因为信不信由你,这个房间里的每个人,总有一天都要停止呼吸,僵冷,死亡.我要你们向前到这儿来,细细玩味过去的面孔,你们经过这儿无数次,但从未真正看过他们,和你的差异并不大,对吧?同样的发型,和你们一样精力旺盛,和你们一样不可一世,世界都在他们的掌握之中,他们认为注定要成就大事,和大多数的你们一样,他们的双眼充满了希望,和你们一样.他们是否虚度时光,到最后一无所成?因为各位所见到的......这些男孩现在都已化为尘土了,如果你们仔细倾听,便能听见他们在低声耳语,附耳过去,仔细听,听见了?CARPE...听见了吗?CARPE... CARPE DIEM 及时行乐,孩子们,让你的生命超越凡俗.   



--------------------------------------------------------------------------------


  



32 精神分析片的范本——《爱德华大夫》

      格林马纳斯精神病疗养院,院长默奇逊大夫即将退休,新院长爱德华大夫走马上任,与年轻漂亮的女大夫康斯坦丝一见钟情。但是不久之后,康斯坦丝便发现爱德华是一个冒名顶替的精神病患者。由于他患有健忘症,连自己是何许人也都不得而知,甚至断定自己是谋杀爱德华大夫的凶手。
      默奇逊院长也用精神分析法证实了这一点。假爱德华逃离疗养院,化名约翰·布朗,住进纽约帝国饭店,康斯坦丝找到了布朗,躲开警察的追捕,一起躲到康斯坦丝的老师布鲁诺夫教授家。当深夜布朗的病复发时,布鲁诺夫让他喝下放有镇静剂的牛奶。之后,通过分析他的梦幻,解开了他的犯罪情结。
      原来他童年时在一次玩耍时误伤弟弟,对弟弟之煞费苦心一直负疚;而在一次滑雪中爱德华大夫从他身边滑下山坡时,他又一直误认为自己杀死了爱德华大夫,康斯坦丝则从默奇逊大夫和布朗的梦境中,分析出真正的凶手……
      推荐这部影片因为四个人:弗洛伊德、希区柯克、达利、英格丽.褒曼。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说,“梦不像其表面显示的那样只是一堆毫无意义的表象,它是通向无意识的捷径,是打开人格最深层的钥匙”,因此,释梦就成为精神分析的主要手段。片子情节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为爱拯救的故事,但在希区柯克的手中,梦就成为一切谜底的钥匙,他并不急于揭开谜团,而是逐步解释又逐步炮制新的谜团,一环接一环,悬念迭起,让人看得窒息,特别是雪场滑雪那段戏,心脏不好的人恐怕真的会难以承受那份紧张感觉~~
      然而真正让这部影片独树一帜的,还在于它对男主角爱德华的梦境的展示,于是在达利天马行空的布置下,影史上最让人瞠目结舌的梦魇诞生了:数不清的大眼睛,没有面孔的男人,如纸盒一般的街道,逃跑的男人,天空中大鸟扑来的影子,一切都显得荒诞精确,典型达利风格,不过却完美阐述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两个观点“责任始自梦中”以及“一切现在的行为都可追溯到童年”,这种梦魇不但令爱德华无法挣脱,也让无数观者深陷其中,康斯坦斯对爱德华最后的拯救才会让观者得到极大的解脱轻松感~~希区柯克这个胖子果真不是盖的,没人能避免被他在影片中拖着走~~
      PS:希区柯克是我最喜欢的导演,玩悬疑,电影发明到现在依旧没人能超过他,他的作品《眩晕》《精神病患者》和《群鸟》我将来也会提到。英格丽褒曼则是我最喜欢的明星,我个人认为她的美无与伦比,她的《美人计》是我最喜欢的电影~~~~  


--------------------------------------------------------------------------------






33 一朵夏日盛开的敏感艳丽之花——《巴黎野玫瑰》
    
      管道工人佐尔格性格温和,是个安于现状的人,而女友贝蒂脾气火爆,却充满魅力。贝蒂一直很想帮男友佐尔格出版他的小说,一天,她发现了佐尔格的一部小说稿,并用打字机打好寄出,但一次又一次遭到拒绝。个性极端的贝蒂在漫长的等待中失去了理智,在她弄瞎了自己的眼睛之后,被关进了疯人院。当佐尔格去医院告诉她小说出版的消息时,贝蒂已经完全发疯了。佐格不忍她受苦,忍痛结束了她的生命。
      这部电影套用王朔的小说名就可以阐述,一般是火焰一半是海水。BETTY代表红色,一如其鲜艳的红唇,是一团跳动的火焰,照亮了别人,却燃烧了自己;ZORG则代表的是蓝色,一如其性格一样,沉稳如海水,咆哮起来也能吞噬一切。
      这是一部法国式的情色电影,性并没有处于一种被窥探被聚焦被扩大的位置,大量的裸露镜头显得干净自然,精巧华丽的摄影风格将人体的美渲染得淋漓尽致,它又是一部极端的电影,BETTY的悲剧竟在于其自身的纯粹性,这种率性的自由无法适应现实的“规则”而最终毁灭。这是一种个体的缺陷,还是现实造就的悲剧,我无法判断~~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是一部让人一口气看三个小时不会累,看后却觉得颓然的独特电影。
      忘不了贝蒂出现的第一个镜头:摄影机由木屋缓缓摇升,全景,日光明媚,女孩身影盈盈走上木楼梯。下一个镜头,由女孩的脚缓缓摇上,女孩明媚的笑脸,野性的眩目的美丽~~~~   


--------------------------------------------------------------------------------






34 形式大于内容的极致——《怪谈》Kaidan



      《怪谈》一片改编自1896年小泉八云的同名作品拍成电影。
  〈黑发〉讲的是叫做十郎的人,因为忍受不了贫穷的生活和妻子离婚,与一位有钱有地位人家的小姐结婚并做了官。但新的生活越来越让十郎厌倦,他怀念起整日在家织布的贤妻。一年后十郎在一个晚上回到家中,妻子没有一点怪罪他的意思。第二天早上十郎醒来,发现躺在身边的竟是一具黑发骷髅。〈黑发〉在小泉八云的作品里,原题为〈和解〉
  〈雪女〉说的是一个刮风下雪的晚上,一位年轻人与同伴在树林里不得不找到个茅屋住下来。这时一位皮肤雪白身着白纱的女子出现。她吸干了年轻人同伴的血,但是没有吸年轻人的血。雪女喜欢他,并要求他保密,否则就杀掉他。几年后年轻人偶遇一个叫犹纪的女子,两人结婚生子。一天晚上,年轻人望着灯下给孩子缝制和服的犹纪,想起十年前的那件怪事,就说给犹纪听。不料,犹纪告诉他,她就是雪女。雪女不能容忍他的背叛,但是因为孩子她不能杀他,于是雪女离开了这个家。
  〈无耳芳一的故事〉讲一座庙里有一个瞎和尚叫中谷一郎,会用琵琶弹唱描写源平之争的故事,即源氏军与平家军。他们的最后一场决斗(即坛之浦海战)发生在海上,战况惨烈,前所未闻。源义经助源赖朝夺取天下,大破擅长海战的平家军,最后剩下的几个女人跳入大海。日本海里有一种蟹,壳的样子很像人脸,叫平家蟹。中谷一郎总在晚上弹唱源氏军与平家军打仗的歌曲,招来了平家军的鬼魂。平家军的鬼魂就把中谷一郎带到阴界让他给战死的亡魂们演奏。长老知道后让人给中谷一郎全身写满咒文以免鬼魂看到他的身躯。平家军的鬼魂再次来找中谷一郎,却看到一双耳朵。原来只有在耳朵上漏了写上咒文。鬼魂于是把中谷一郎耳朵血淋淋地砍了下来,带到阴间去。
  〈茶杯中〉的故事发生在江户时代末年。武士仲谷早上喝水的时候发现杯子里有个陌生人的影子。仲谷把杯子换掉,砸掉都无济于事。晚上,杯中那个人竟找到仲谷,说仲谷早上侵犯了他。仲谷用刀刺到那人,那人没有流血,穿墙而走。〈茶杯中〉留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比之小泉八云原作改动稍大,碗中倒影的貌美女子改成了陌生武士。武士看到了碗中的鬼影,一番思量他还是喝下,果真是死活不怕鬼神的,再之后便是鬼怪寻上门来,疯打做一团。作家写的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出版商寻上门来,结果和家人先后撞见水缸中作家的脸影,影片结束在这般匪夷所思中。     
      《怪谈》是一部造型感相当突出的电影,不过也很冗长,坦白讲,这不是一部适合所有人消化的电影,我也断断续续分了4次才看完。很多人喜欢将它比作日本的《聊斋》,但因为其作者的复杂背景,《怪谈》其实是一部中西结合的产物,如果硬要拿一部日本作品与《聊斋》相比较的话,我选择沟口健二的《雨夜物语》,纯粹的民族风格,东方韵味浓厚。不过排除掉这些,我必须要感叹,《怪谈》真的美到极致~~
   我是因为其开头而爱上这部电影的,当墨水在水中缓缓荡漾开来的时候,一种强烈的东方韵味迎面扑来,人/观者的心情也随之飘动起来。影片处处充满了这种独具匠心的美,比如我最喜欢的《雪女》中,华丽的舞台背景下,天空中不断变化的神秘眼睛、嘴唇,银色世界中迷路的伐木人,欢愉时艳丽的夕阳,和服下纤秀的足踝,工整摆放的草鞋,一切的一切,宛如一个水晶般的童话,只是童话是美好的,结局是残酷的~~正是这种强烈的对比,让欢愉与痛苦的呈现这么直接与强烈,但导演骨子里却是平静的,任凭故事多么悲切,他依旧不动声色在讲述,仿如薄冰下暗涌的溪流~~~
      小林正树不愧为大师,四个故事的选择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精心准备,归根到底,都讲述了一个关于信任与背叛的故事,不过,小林正树并不强迫观者融进自己的故事,自顾自讲述着故事,恍若“不经意”中,却勾建出一个色彩斑斓、诡异绝美的人鬼共处的电影奇境~~佩服。他的《切腹》据说是其集大成者,好奇~~
      PS:论及最适合被搬上银幕的人鬼神世界,《聊斋》无疑为首选,不仅仅因为其描绘出的背景那般诡异瑰丽,也因为其内在情绪的万般缠绵与多情,可惜一直无缘以见,可惜,可叹~~   



--------------------------------------------------------------------------------






35 斗智斗勇斗人性——《心慌方/异次元杀阵》



      试想像当你一觉醒来,发现独处高度精密且结构繁复,地下甚至天花也是由一个个正立方体切成的大立方体里,没有食物、饮料,身上穿了囚犯般的简陋衣服,心乱如麻的你四处试探,试图逃出生天。机关找到了,推门进去,是没完没了的密室。终于遇上黑人警察,继而是更多受害者。继续逃亡,他们发觉各人独有特殊技能可助离开这迷宫。人性丑恶和自私在这生死边缘间显露无遗……
      这部片子如果用一个字描述就是“酷”!如果上天非要我用两个字来形容,我会选择“酷”“爽”,真的是太霸道了。
  强烈佩服这部电影的编剧,怎么想出来的,一个由N个小立方体组成的大立方体,宛如一个巨大的迷宫,有着无数的出口,但大部分指向的都是死亡。6个个体,分别代表国家机器的警察、代表人性良知的医生、代表经验主义的逃脱专家、代表科学技术的学生、代表婴儿般纯洁却又背负着救世主希望的弱智以及代表普通大众的上班族俨然组成了一个小的社会。寻找真正出口的过程斗智斗勇,如果按照美国大片的逻辑,它会着力渲染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克服矛盾克服艰险克服绝望以及迷宫内部总总匪夷所思的杀人机关上,当然还有爱情和那一点点必要的色情。但,这部片子跳出了这种俗套,它将科幻悬疑紧张的情绪融入到对人性的深挖上来,通过个人(如警察)态度的转变,对极权社会狠狠嘲弄了一下,看到最后,我们会猛然意识到,这个立方体怪胎跟我们的社会如此之像,每个人的死亡都带有一种必然的意味。(因为不想剧透太多,点到为止)      

      如果你是个恐怖片发烧友,心慌方绝对是你不能错过的,还有,一个验证了无数次的事实是,如果你对这群个体谁的直觉印象最好,他/她带来的希望也就越大~~
      PS:强烈建议大家在观看时注意这个立方体的设计师如何描绘自己建造这个立方体的过程中,个人认为,这个地方和结尾是本片两大高明之处(在起点已经很高的情况下)~~





  

36 青春是一抹最美的风景——《偷香》
    
      露西是个十九岁的漂亮的美国女孩。她的母亲是一个诗人,但却自杀身亡。暑假,露西的养父让她到意大利度假,她住在母亲生前的好友雕塑家格莱松夫妇家里。露西四年前同母亲来过这里,并且把自己的初吻给了一个叫做尼古拉的富家子弟。带着母亲的日记,露西只身来到这。露西的到来,给这里带来了生气和不安。男人们争着照顾她,女人们不免有些嫉妒。露西觉得自己应该离开,但刚回家的尼古拉来看她,而露西这才发现自己喜欢的人根本没有认真爱过她。母亲日记中提到了露西的父亲,但露西并不知道他是谁。露西觉得病重的作家很可能是他的父亲。在这里露西觉得自己明白了很多,她长大了。
      贝纳托鲁奇的片子从来不乏情色,最为可贵的是,这些情色都很唯美,怎么讲,有着油画一般的质感,《偷香》更是将这种唯美发挥到顶,榕树下的性爱,少女的第一次是我长这么大在屏幕上见过的最美的性爱,温润生涩而甜蜜~~看过你只会感慨一句,青春真好(个人窃以为当时19岁的LIV TYLER是最符合神仙姐姐这一称号的)
      不过,情色绝对不是这部影片的主打,贝纳托鲁奇借LUCY寻亲过程的遭遇,阐述了这样一个真理:我们都喜欢看来纯洁美好的事物,其情绪浓烈程度随年纪而增加。背后的原因,套用一首歌名,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向往一种遗失的美好(结合《洛丽塔》看效果最好),但问题是这份美好,这份纯真,你一旦找回来了,还会选择扮演么??   

      美总是最打动人心的,特别是青春的痕迹,哪怕只是轻轻一抹,也会在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PS:本片故事一般,但结尾突出,万千感动在那一刻涌上心头(对我而言),和着迷离空灵的音乐以及流动的画面,选择沉醉,是一种幸福~~




--------------------------------------------------------------------------------






37 上帝的密码——《π/死亡密码》

    

      关于《π》,我要讲的其实不多,因为我实在没能看懂(智商有限),片子感觉就是由一堆数字串连起来的电影,内容到位居其次,倒是其黑白影像风格,凛冽的视觉冲击让我印象颇深。相比之下,艾米斯由推荐的《迷上瘾》(又名《梦之安魂曲》)我还更能接受一些,简而言之,这是一部适合高智商的人慢慢捉摸的电影,其内在的神秘主义、对药物的依恋以及对幻觉的精彩展示是导演达伦·阿伦诺夫斯基的标志风格(个人感觉),另外的,本片也是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的典型示范影片,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简而言之一句话:让观众看戏,但不让观众入戏~~
      PS:导演达伦·阿伦诺夫斯基可能并不为大多数人知晓,相比之下,他的老婆,《木乃伊》的女主角,奥斯卡最佳女配角蕾切尔.薇兹知名度会更大一些~~达伦·阿伦诺夫斯基有着哈佛大学高才生的背景,擅长营造布满隐喻的视觉盛宴,是个个性十分鲜明的年轻导演,曾被誉为“库布里克的接班人”,新作《珍爱源泉》(应该是06年的)据说比这部派更加晦涩,艾米斯由你如果有看过,还请谈谈你的观影感受哈,我肯定是没法看懂的~~汗一个先     



--------------------------------------------------------------------------------







38 因为爱所以变态——《五月魔女》May



      “五月”是个很寂寞的女孩子。小时候她的眼睛有问题,戴眼罩纠正视力,小朋友们因此视她为怪物,她也因此性格孤僻,只喜欢一个人玩,或者和洋娃娃苏西玩。她的工作是给一名兽医做助手,她一直梦想着找到自己喜欢的男孩子,和他来一场甜蜜美丽的爱情。但她看中的小伙子却认为她是个女同性恋。失恋的“五月”开始真的和女孩交往,同时开始了对男人的报复,她把男人肢解做成洋娃娃,一个魔女就此诞生……   

      这部电影在我看来就是《魔女嘉莉》+伊藤润二的漫画+《盒装美人》的混合体,它甚至比《所多玛120天》还让我受不了,在我所能承受的电影极值中,仅次于《困惑的浪漫》和《切肤之爱》,因此,心脏不好或者神经脆弱的人我绝不推荐观看,否则,后果自负~~
      MAY,这样一个想起五月明媚阳光的名字,所代表的竟是这样一个极端的怪物,她的可怕在于,她不受任何社会规则和共同约定的束缚,其所作所为绝非常人不能想象,你会在观看过程中体验到一种没有信任没有秩序,绝对的失衡。而导致MAY最后疯狂行径的根源,还在于其爱的缺失,她选择众多受害者(包括她自己)身上某一最完美部分拼装而成的“娃娃”其实就是她心中完美爱人的化身,也只有在这样一个完美“娃娃”的身上,她才能找到一直在寻觅的“爱情”。这其实是一种痛,没人爱也无法去爱的痛,而其最后在一片血水中的痛哭,和那个毛骨悚然的结尾,则似乎在向我们昭示:这一切的一切完全只是一种本能的再现(导演意图,我理解为)~~
      PS:顺便提下片中演MAY同性爱人的竟是Anna Faris,此傻妞演出的如《迷失东京》的胸大无脑的明星、《惊声尖笑》中总是一本正经搞笑的女主角还有《老友记》中莫尼卡和钱德勒的代孕妈妈都让人印象深刻,在本片中,她的下场很惨~~~~~



--------------------------------------------------------------------------------






39 野蛮到底,邪恶到底,紧张到底,惊悚到底,创新到底——《鸟》
    
      任性的富家女米兰妮与律师米契在一家宠物店里不期而遇,两个同样好强的年青人进行了一番唇枪舌剑之后,彼此都对对方隐隐产生了好感。次日,米兰妮以给米契的妹妹祝贺生日为名,造访米契居住的波德加湾小镇,归途中突然被一只海鸥啄伤,不得不暂时留在波德加湾养伤。在这里,米兰妮认识了米契的母亲利迪亚、妹妹凯西,以及他的前任女友安妮,她与米契的感情也在顺利发展。就在这时,灾难发生了。先是一群海鸥突然袭击了米契妹妹的生日野宴,接着一伙麻雀又把米契的家搅得天翻地覆。次日,一位镇民在家里被群鸟杀死。与此同时,米兰妮到学校接凯西,却发现校园里密密麻麻的已经聚满了鸟群。孩子们迅速被疏散回家,疯狂的鸟群在路上袭击了他们。镇上的加油站也遭到袭击,一场史无前例的灾难就这样来到。。。。。。
      我是一个喜欢看恐怖片的人,在我最喜欢也是最害怕的恐怖片里面,《鸟》绝对可以进前三名的位置,另外两部我会选择《催眠》和《THE EVIL DEAD》,《鸟》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从头到尾没有一点音乐(这与胖子的《精神病患者》形成了一个很有趣的对比),也没有西方恐怖片司空见惯的血腥场面,靠的就是情节,种种意外种种超越想象的设计(不过从某个角度来讲,它也是没情节)
      这部电影我是在大三的时候,跟三个同屋男同学看的央视6套版本的(演员配音有点恶),四个大男生,看到最后竟然都缩成一团直哆嗦,可见其杀伤力之猛。没有鬼怪,没有变态,有的只是大自然的威力,一种人无法战胜的疯狂,这种疯狂没有理由没有结局,但你在看得时候却又能感觉自己了解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这种牵引观者跟着故事走的魔力,只有希区柯克才能做到,虽然是62年的片子,但其后这45年间,同类型能超过其的仍无踪影~~希区柯克这个胖子虽然有些变态(比如差点弄瞎女主角大美女黛比海德伦——梅兰妮格里菲斯的母亲、安东尼奥班德拉斯的岳母的眼睛,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变相的强奸),但不可否认其天才型的百年难遇,在我心中,他是惟一的悬念大师~~
      PS:此片据说将被翻拍,预计将在2009年上映,由我非常喜欢的娜奥米沃茨主演,但要超越前著,我看很难~~



--------------------------------------------------------------------------------






40 相爱容易相守难——《5X2/爱情赏味期》


      吉勒与玛莉是一对三十多岁的年轻夫妻。影片是关于他们婚姻生活中五个最重要的时刻的倒述:离异——2003年2月17日,他们正式离婚。分手前他们做爱;裂痕——吉勒的哥哥和他的同性恋人来访,他们谈论起爱情关系中是否应该完全诚实?这是一场关于精神与肉体、爱与信任的辩论;生子——玛莉因为胎位不正而必须提前生产,半夜里她一个人在医院里看着刚出世的孩子,而吉勒却在街头不知所措;结婚——“你愿意吗?”“我愿意。”婚礼上他们在欢快的音乐声中跳着舞,在众人的祝福声中长吻,但回到饭店,吉勒醉倒,玛莉换下礼服,一个人在湖边看着夜色;邂逅——因为旅途中的错误安排,玛莉碰巧遇上了吉勒,他们在暮色中,一起游向大海。
      这部影片其实有两个版本5X2和2X5,相比欧容独具匠心的将事情反过来说的5X2,我更加喜欢他剪辑的另外一个版本,2X5,见证这对夫妇由甜蜜恋人到分手的全过程。也正如此,在2X5的版本里,结尾那场强奸戏才会让人那么心痛,那么绝望~~~我所推荐的也是这个2X5的版本,因此可能会跟很多人观看的感觉不一样,特别说明。      

      欧容是我最喜欢的法国导演,他虽然是学院派出生,但却不拘一格,自成体系,每一部影片都会带给人极大的新鲜感~~与之前的《八美千娇》不同,这部片子异常朴实,无论是叙述还是结构,就像静静的流水一样,推着观者跟两位主人公一起静静走到结束,这是与这部影片主题非常符合的:两个人相爱容易,相守难;海誓山盟容易,看透一切风景难。当一切欢笑归于平静,一切激情变为冷静,生活这时才刚刚开始。欧容没有将两个人的感情刻意戏剧化与矛盾化,而是将他们描述成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他们的行为一切自然而淡然,但这种淡然的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伤,爱情、肉体和心灵在日常生活中渐渐流失,成为一种麻木,这种麻木在最后的强暴戏中达到高潮,变成一种撕心裂肺的痛~~
      这部影片的长镜头运用极为出色,在三个关键地方恰当出现,让人无法直视(恋爱时游向夕阳的美,结婚时热闹的场面以及结尾处强暴的高潮戏),这三段都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美(恋爱中)、欢愉(新婚时)以及痛苦(长年婚姻中),此片另有一种翻译:爱情赏味期,谈的就是这种感觉;除此之外,此片在音乐上的运用可谓异常出色(有很浓厚的《花样年华》的感觉),片尾女主人公走向电梯时所播出爵士乐经典Sparring Partner(好像5X2和2X5版本的结尾曲都是这个,但听来感觉大不一样)可谓完美,此曲一响,串起往昔回忆无数,暧昧与痛苦纠缠交织,此曲一罢,电影也随之结束,整一个曲终人散的演绎版本~~赞 







41 梦幻诗歌——《奥菲斯》Orphée



      奥菲斯是一名成功的诗人,有一次看到咖啡馆外另一名英俊诗人被车撞死。一位神秘公主向他示范如何让撞死的诗人死而复活,后来又让自己的司机送他回家。奥菲斯回家后全然不顾周围的事情,连妻子被杀也惘顾,一心从收音机接收神秘信息,并潜心创作诗歌。司机怀疑是公主觊觎奥菲斯才杀害他妻子,于是他跟奥菲斯一起穿越镜子,到另一个世界寻找公主和他妻子。
      这是让—考克多“诗人三部曲”系列的第二部,虽然很多人视其第三部《奥菲斯的遗嘱》为三部曲之最,但我独爱这一部~~
  诗人对于美的感受大抵与常人是有异的,他更加脆弱,也更加敏感,其想象力一旦释放出来,就会带来极大的视觉冲击,而诗人与电影媒介的融合则会带来一种诗歌难以媲美的震撼力量。在《奥菲斯》中,考克多就将种种超现实的元素完美结合,营造出的是一种闪耀着智慧之光的幻境。诗人力图在电影中向我们揭示,任何人,如果迷恋幻觉中爱的感觉,实际上,他就与迷恋死亡并无两样。而能把这种(死亡)幻觉与现实世界隔离开来的只是那面反映出自己真实影响的镜面,选择生,看到永远只是镜中的自己,而选择了死亡,则可以穿过这份不知该描为真假的影像,穿越现实根本无法通过的镜面,因此,死亡也就不在显得那般可怖,它同样也可以是迷人的。在死亡之镜的背后,一切都是冰冷的,时间被以种种方式重新组织,人脱去了现实的枷锁,重新找到失去的青春、时间、爱情,这份幻境就如同黑暗中闪耀的火花,令人向往,但要拥有这一切,代价则是与自己生存的现实告别,你可以得到很多,但你会失去自己的灵魂,这样一份选择,并没有标准答案可循~~诗人考克多将自己的这份思考成功运用视觉艺术充分表现,充满了诗一样的魔力,但即使在那阴美的地界里,同样也有一份激情在涌动,那就是爱的存在~~
      让—考克多虽然一生只拍了6部影片,但对于我而言,他是座神坻,只能仰头打望,其在现代艺术所有领域上的造诣至今在我看来无人能出(特指导演)~~~~
      PS:最后截段让—考克多与TRINITY三色金环戒指的故事。让—考克多与Louis Cartier是挚交,1928年,考克多在巴黎的一次晚会上无意透露了对Cartier首饰的美好向往,不料Louis Cartier竟然铭记于心,并以考克多为灵感,特别为他设计了一款别具心思、由三种不同纯金组成的戒指:白金表示友谊、黄金意味着忠诚、粉红金则代表着爱情,三个金环彼此独立又互相交织,象征着爱的丰富内涵。
  三色金环的组合仿佛述说:当你孤单一人,会象单个的白金、黄金或粉红金环,独立却不精彩;唯有当爱作为一种无形的纽带,如TRINITY戒指般将你和爱人、家人或朋友环环相扣,让各自的心灵紧密相连,彼此独立却缺一不可,生命才真正拥有了意义。这正是爱的真谛:爱是支持、是辉映、是包容、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一段伟大的友谊的最好见证~~~~   



--------------------------------------------------------------------------------






42 人无完人,善恶难分——《亲切的金子》

      1991年,一个名叫李金子的女人(李英爱饰)因被控“诱拐儿童”入狱而成为头条新闻,当时人们惊诧于她的美貌、她的年轻——刚刚20岁啊。由于天使般的容貌,她在监狱的第一天就出了名,此后的牢狱生活中,比谁都诚实守纪的金子是狱中绝对的模范,她尽心尽力地帮助身边的每一个人,因此赢得了“亲切的金子”的称号,但其实她心里复仇的火焰一天也没有熄灭。2004年走出监狱的金子,开始寻找当年让她入狱的白先生(崔岷植饰),展开她策划了13年的复仇计划,而她的狱友们,在不同的地方帮助着她。
      老实讲,韩国电影我真的不大感冒,除去政治上的因素,其影像总体上的过多重复与抄袭也属实让我难以接受,不过,也有我喜欢的,朴赞郁和金基德就是我认为个人特色比较鲜明的两位导演,感兴趣的可以关注一下~~
  回到《亲切的金子》上,作为朴赞郁复仇三部曲的最终篇,朴赞郁将其标签式的个人风格发挥到了极致,那就是将社会的黑暗面直观的呈现给世人,不带有一丝毫的伪饰,也不带有一丝毫的感情~~《亲切的金子》中朴赞郁并没有用诸如鲜血、暴力来表现这种黑暗,相反的,他用了类似四两拨千斤的做法,看似不经意实则精心设置来表达这种残酷的感觉,突出的例子,受害学生的家长质问凶手为什么要这么做的时候,凶手只说了四个字(中文翻译)“人无完人”,联想到金子为此所受的13年痛苦和终生的悲剧,这个凶手的残酷性就表露无遗,而受害人家属随后举起的屠刀就显得理所当然,在朴赞郁的影像中,没有人是纯洁的,也没有绝对的善与恶,人是为己欲望而活的动物,除去这层外衣,什么都不是......



--------------------------------------------------------------------------------






43 有一种罪恶,叫真实——《人咬狗》

      影片以纪录片的形式描绘了一个连环杀手的生活:在杀手贝诺特的资助下,一个摄制小组开始拍摄他的活动,贝诺特在片中暗杀各种平民,也会向你展示抛尸灭迹的方法,还介绍他的家庭、爱情……
      此片开头就让人吓一跳,行进的火车上,一个妇女走过来,一个陌生男人让位给她,妇女点头谢过走过,男人突然从后面冲上来用钢丝将其勒死,可怕的不是妇女的惨状,真正可怕的是凶手/杀手狰狞的脸庞、杀人时的笑容以及那始终冷静纪录拍摄的摄像机~~主角出场的独一无二就决定了整部影片的基调:不落俗套。这部号称只花费一万五千美元的比利时小成本电影获奖无数,更成为比利时当年(应该是1991年)的票房冠军,这对那些不敢看此类“变态”电影的朋友来讲绝对不可理解,但这是事实,而且我想说的是,这部影片的残忍度绝对高于斯通的《天生杀人狂》,如果对《天》你都难以消化的话,这部影片就要谢绝观赏了哈~~



--------------------------------------------------------------------------------




    

44 爱情是件奢侈品——《爱情影片/情路长短调》

  
      汤马克是个害羞的大男孩,迷恋住在对面公寓里生活放荡的女子玛格达,每天用望远镜远远地窥探他的生活。她习惯夜归,但几乎总在固定的时间到家,汤马克甚至调好闹钟,等在她回家前一刻架好望远镜,就为了一整个晚上看她。慢慢的,汤马克不再满足仅止于窥视,他打电话给她却不说话,他甚至假造邮局的领款通知,只为了多看她一眼。终于他鼓起勇气示爱,玛格达先是被激怒,旋即兴起好奇与报复心理,然而在汤马克自杀后,她发现自己已找到不再相信的爱情.....
      这是一部感动过万千孤独的心的爱情电影,确切说,这是一部爱情小品,它是如此的简单,如此的精致,却又如此的震撼人心。爱情,这个高贵的字眼,在这部片子里却有着截然相反的两副面孔,披上奢侈的外衣,提醒我们,它并不是人人都消费得起的~~
      男孩Tomek对女人Magda的是一种类似与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它纯真质朴却又脆弱敏感,而女人Magda的爱情观(姑且这么叫)却在时间的长河里褪去了青涩的外衣,变得世俗与丑恶,她其实已经不再会爱,当这两种爱情观彼此交汇碰撞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带来伤害:男孩为他心中女神构建起的宫殿在那个晚上轰然倒塌,他也选择自杀来与这段幻爱告别,但影片却从这里开始出现亮色,两个人的角色互换,女人此刻才发现,男孩每晚偷窥的望远镜里,看见的是一份最纯真的爱情~~
  当结尾处悠悠的音乐响起时,我是真的被打动了,说不上这是一种心痛还是一种感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镜头里一如既往的充满了悲观的灰色,但最后他又留下一丝黄色,一丝阳光的颜色给人以希望,给人以温暖,看他的电影,尤其是在这样一个爱的艰难,爱的浮夸的时代里,真爱反倒成为一件奢侈品,让人只能驻足观看而无法拥有,爱的权力每个人其实都能拥有,只是我们不再相信别人不再相信自己不再相信爱的存在,反反复复,等白了少年头也辜负了别人,不要等到失去才感受曾经拥有,爱情也如流水一般静静淌开,不为谁停留......
      PS:刘小枫说过,基斯洛夫斯基“固执地要抱慰在爱中挣扎得遍体鳞伤的个体,珍惜残缺和破损的爱的碎片”,这是对大师最好的注解~~   



--------------------------------------------------------------------------------






45 “生活,于任何人的背后,都是一个深渊”——《八美图》

      本片最津津乐道的地方在于集合了法国八名最知名的女明星,号称史上最坚强的演员阵容,包括凯萨琳丹妮芙、艾曼妞琵雅、伊莎贝雨蓓、维琴妮拉朵嫣、芳妮亚当、路迪芬莎涅、菲敏理查、丹妮儿戴喜欧。 本片获得了『2002年柏林影展』最佳艺术成就奖(八位女演员共同得奖)。擅长处理性别议题的导演佛斯杭欧容也获得柏林影展最佳导演的提名。
  皑皑白雪笼罩的小镇里,一户富裕人家忙着庆贺耶诞节,在欢乐的气氛下,一家之主竟然意外被谋杀了!他身边围绕的八个女人全都是嫌疑犯,她们当中,至少有一名是罪魁祸首。于是无止尽的调查展开了。争夺、背叛、秘密、矛盾,在爱与恨之中搏斗着,原来每个人都有意想不到的隐私与不得不说谎的理由。伪装的面具逐渐褪下,伪装的假象不能再粉饰太平,事件背后的真相是既残酷又具悲剧性。谁?才是真正的凶手?      

      这大概是欧容作品中最广为人知的一部了(相对而言),这部改编自希区柯克生前没有拍成的音乐片里汇聚了老中青三代8大女星的精彩演技(可惜没有阿佳妮),结合欧容虔诚的希区柯克信徒身份,以及其热衷于惊悚与情欲特性的表现,给人以一种非常特别的观影感受~~
  但如果把《八》当作是悬疑剧或者惊悚片来看的话,观影就会失去很多乐趣,此片虽以谋杀开头,但随后的情节发展则会让人逐渐忽略谋杀事件的存在,而转为关注八个女人之间复杂的爱恨情仇上来,窗外看来冰清玉洁的白雪也难以掩盖屋内涌动的激流的存在,八个完美的女人背后却都有着黑暗的过去,而且彼此相互交叉,碰撞出一幕又一幕眩目的火花,看来戏剧张力十足~~
  而在结构上,本片也严格按照古典戏剧“三一律”的准绳:故事开始、展开到收尾都集中在一天在同一场景(室内)展开,种种爱恨情仇集中爆发,结合舞台剧夸张的表现手法,头绪众多而复杂,难得的是欧容竟然将这张大网脉络剖析的异常清晰而富有层次感,且逐渐深入,一环接一环,一个套一个,褪去虚假的外衣,所谓的美丽竟然如此不堪入目,这种兼具深度与广度,却又趣味十足戏谑十足的处理方式令人不禁拍案叫绝。
  PS:此片片头异常美丽,八朵盛开的花朵,八种不同的气度,分别对应着片中八个女主角的气质特点,还未推窗,风景已扑面而来。







46 有时候爱情徒有虚名——《眩晕/迷魂记》



      特别说明:强烈建议那些没有看过此片的朋友先看这部电影再继续看我的分析,否则真的会失去很多乐趣的~~~~
      斯考蒂·费古森警官在一次追捕中得了恐高症,他只好从警署辞职改行做了私家侦探。一天,斯考蒂过去的同学加文·艾斯特来找他,委托他作为私人侦探跟踪患了精神惶惑症的妻子玛伦,斯考蒂开始觉得这个想法十分可笑,但他还是开始跟踪玛伦。
  玛伦企图跳水自杀的时候,斯考蒂把她救上来,斯考蒂开始对玛伦神秘的美发生了兴趣,他安慰玛伦,让她从死亡的恐惧中解脱出来,他们的距离更近了,互相表白了爱意,但玛伦也更加恐惧和忧郁。有一天欲言又止的玛伦离开斯考蒂,很快跑进了附近的一个钟塔,等斯考蒂冲上去的时候,玛伦已经在一声尖叫中跌落高塔,摔死了。
  法庭很快结束了调查,认为玛伦是死于精神崩溃后的自杀。此后,斯考蒂一直很颓废,直到他见到了朱迪·巴顿。原来,真正的玛伦是死于丈夫手下,而朱迪只不过是造成了玛伦精神崩溃的假像,当斯考蒂揭穿了所有阴谋后,他的恐高症痊愈了……
      这是希区柯克最伟大的作品,也是我个人的最爱,《迷魂计》是一部关于自我反省和自我揭露的代表作。它之所以成为希区柯克最经典作品之一,是因为其将恐高症、恋物癖、其他种种难以名状的边缘心理疾病和仪式化的行为以及施虐和受虐的倾向完美地整合到故事情节之中。正因为这样,有人认为这部电影也是希区柯克隐晦的一部自传作品,他试图借助幻想来取代现实,借助寻找失去的爱情来宣泄压抑在心中的困惑。
  片子充满了油画一般的色调,典雅而唯美,KIM NOVAK扮演的马德琳在片中展现了惊人的美,这种美足以让钢铁融化,因而斯图尔特扮演的斯科蒂对于其近乎病态的迷恋,我丝毫不感到费解。但斯科蒂爱上的终究只是一场幻影,可以这么说,这份爱情从一开始就是一场骗局,斯科蒂爱上的只是虚幻的马德琳,是一种幻影,确切说的他爱上的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女人,而是一个臆想中完美的女性,所以对于真正的朱迪,他并不能接受,反而采取带有一种施虐性质的手段强迫朱迪装扮回马德琳,你能说这是一种爱情么?很多人会被《眩晕》中紧张的气氛压迫的透不过气来,但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一部爱情片,只是这份爱情它徒有虚名,当斯科蒂强迫朱迪走上白色教堂塔顶时,从某种意义上讲朱迪并不比斯考蒂更有罪。



--------------------------------------------------------------------------------






47 怎一个酷字了得——《罪恶之城》


      很难用一个酷字代表我对这部影片的全部感情,能将漫画改编这么另类化的主绝非等闲之辈,赶紧找来一看,果然导演名单里赫然印着两个绝非善类的主:昆汀·塔伦蒂诺和罗伯特·罗德里格斯(其中罗德里格斯是主导),这哥俩最擅长的事情就是耍酷,但不是卖弄的耍酷,相反的,人家耍得很有水平,绝对难以模仿~~在我看来,这部影片就是昆丁《低俗小说》的结构+罗德里格斯的《从黄昏到黎明》的血腥暴力以及出人意料+Frank Miller的漫画影像的完美结合(我甚至看到了罗德里格斯的《杀手三部曲》的影子,不知是不是眼花),总之能把罪恶之花盛开的如此妖艳,实非常人所能及~~
      但这部影片真正的灵魂人物还是Frank Miller,在漫画里,弗兰克·米勒给每个人深浅不同的墨色;在电影里,罗伯特·罗德里格斯认为每个人都是一幅画。所以,他给演员不同的用光,不光把演员从背景中抽离,还把每个演员跟其他人处理得不一样。罗伯特·罗德里格斯就是这样严谨地紧扣原著,正如Frank Miller所说,“我们是在一起完成我的画,所以,我们必须不断调整,直到完全符合我的创作为止。”如果没有米勒原版漫画那超一流的镜头感,以及米勒在电影拍摄时重新提供的分镜表,单凭罗德里格斯一人的功力,电影版的《罪恶之城》很难达到目前的完美效果。
      但罗德里格斯在这部影片中还是表现出了超一流的节奏感与控制力,片子应该说起伏比较大,既有惊险刺激的暴力场面,也有大段大段的个人内心独白描写,但观看的时候,你却从不会因此产生松懈的情绪,相反的,你的神经一直处于紧绷状态,高度集中也高度HIGH,就像坐过山车一样,从头到尾绝无冷场,以至于两个多小时过去后,你仍然大呼不过瘾,能将血腥与暴力变得如此富有魔力,罗德里格斯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天才~~个人认为此片血腥程度实属世间罕见,但罗德里格斯却用特殊的方式将其弱化甚至会披上些许高尚的选择与情操的外衣,不禁令人啧啧称奇~~
      总结一下,这大概是好莱坞大概有史以来出现过最为特别的“黑暗电影”,而R级的分类则导致它当年票房的惨败,但这决不影响我对它的喜爱,这是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佳片(情况很类似《肖申克的救赎》和《大话西游》)



--------------------------------------------------------------------------------






48 穿越“千年”的爱恋——《千年女优》
  
      《千年女优》是日本青壮派动画名家今敏的的第二部动画作品。此片在全世界影坛上获奖连连,并与动画大师宫崎骏的《千与千寻》同被日本文化厅多媒体艺术节选为年度最佳动画,今敏堪称当今日本最受瞩目的动画导演。
      风靡一生的女明星藤原千代子,三十年前当红之际,突然从银幕消声匿迹……
      三十年后,千代子的影迷费尽千辛万苦,终于在人烟稀少的寂静山庄中,找到了隐居数十年的她,并献上了一把千代子当年不慎遗失的神秘钥匙。
      神秘钥匙宛若开启了记忆之门,引领千代子划入回忆的大海,挖掘出一段她从不为人知的爱情故事。那故事像是从千代子辉煌年代的河流溢出,一路流向她无数的电影与映像汇集而成的海洋;也像从遥远的战国时代奔驰而来,再闯进无边无际的时空未来……
      本片是号称宫崎骏接班人今敏的定基之作,其震撼的感觉就来源于片中无处不在的电影气息,可以这么说,今敏不是一个纯粹的动画导演,他更加强调动画与电影的融合,用电影的拍摄手法,电影的阐述角度来诠释动画,其标志性的风格就是“一个从现实观察点开始,与存在的幻想是混合的,最后被纯粹的幻想所结束”,而《千年女优》就对这种风格进行了完美的表现~~
      从来没有一部动画片,有着和《千年女优》那样错变复杂而又庞大的叙事结构,时空与虚空的相互错乱,真实与戏剧的相互交融,绝不是一般人所能掌握的,但今敏做到了,其标志性的利索剪辑,所营造的是一种渐渐递进,逐步加快的观影感受,一如女主人公在片中越来越快奔跑的步伐,在寻找爱恋的过程中,不觉间已悄然过了“千年”。这种情况,与另一部名片《法国上尉的女人》十分相像,都是戏里戏外两段故事平行发展,演绎出两段不同的人生,但动画片梦幻的特点则带给导演更大的自由度去构建其心中的理想王国,《千年女优》这种情景与幻境的复杂交织,很难用普通影片(非动画类)来充分体现,真真正正印证了那句“戏如人生,人生如戏。”
      PS:此片当年和《千与千寻》共同被评为当年的十大佳片,但相比千寻那小丫头有些刻意的说教(绝不是诋毁宫崎骏大师),千代子显得要更加纯粹也更闪光些~~~~    



--------------------------------------------------------------------------------






49 被遗忘的悲剧,被刻意忽略的时代——《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所有人都知道,小四不是一个出来混的男孩,他是一个好学生,是父母的希望,兄姐的骄傲。他的好朋友是喜欢唱洋歌的小猫王,他们去片场看人拍电影,去树林里看人幽会,他们的日子不轻松但是有点自由。他们周围的同学伙伴,象滑头,二条,都是小公园帮的,但他们不是。然后,小四在学校医务室认识了清纯亮丽的女孩小明,为她跷课逃学,也为她与眷村的小流氓结怨。但是真正的阴影还来自小明自身,她因为家贫而寄人篱下,缺乏安全感,所以交过很多的男朋友,换过很多户头。这一切小四不是没有耳闻,可他不愿相信。
  这时,为了小明而杀了眷村帮派头目红毛,最后到台南避祸的青年哈尼,回到了小公园。他对小四很友善,也相信他和小明在一起能让小明幸福,小四被哈尼的风采吸引。可是,由于筹办中山堂音乐会幕后的帮派角逐,眷村帮首领山东伪造车祸,害死了哈尼。这时,小四的公务员父亲也因为清介正直遭到陷害,被警备总部拘禁讯问。等他被释放的时候,已经完全变成一个脆弱妥协的人。校方对小四无理刁难之际,他也只会求情而无心争辩。
  哈尼的死和父亲的变化,让道德感极强的小四焦躁不安。这时,他发现自己的新朋友,公子哥小马已经悄悄与小明相好,决心惩罚小马以实现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反抗。可是带刀出门,堵上的不是小马而是小明,小明以自己真实的价值观念向小四质疑,小四无法忍受这最后的折磨,错手杀死小明,入狱。小四被判徒刑,小猫王去探视但不能见面,留下磁带告诉小四,猫王已经给他回信,说他很高兴在“一个不知名的小岛上"都有人喜欢听他的歌。可是这盒磁带,连同里面那首名为“A BRIGHTER SUMMER DAY"的歌曲,连同这歌曲中本想描述的青春,都被监狱管理人员信手丢进垃圾桶,这就是青春最后的结局。
  本不想在此涉及中国电影,将来有时间我会在天涯另开一贴专门探讨华语电影,但前阵子杨德昌的逝世还是带给我很大打击,他是我最喜欢的三位华人导演之一(另两位是李安和王家卫),谨以推荐此片缅怀这位大师~~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杨德昌的第五部电影,我个人认为此片是其最优秀的导演作品,根据民国五十年(1961年)6月发生的一起凶案改编,凶案的背后是一个时代悲剧的浓缩,再加上237分钟的惊人时长(《悲情城市》也只有157分钟),可以说,这是一部不折不扣,具有“史诗意义”的杰作~~
      杨德昌说过:“《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不是一个单纯的谋杀案件,促成杀人事件的是整个环境,凶手是整个环境,甚至小明自己都是凶手。" 这个环境就是指的中国台湾五十年代-六十年代这个阶段,这是一个被可以忽略的年代,没有哪个时代能像这样,把这么多不一样的中国人聚集在一起,然后发现自己什么也没有,以小四、哈尼为代表的一群青年人就在这样一个精神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里成长,他们单纯的情感与理想,合着苦闷、彷徨但又激越的心灵在封闭和压抑的客观环境中遭遇挫败,其人性的考验远非常人所能想象,他们的悲剧也就显得不可避免~~也许只有在这样特定情况下,国人的特性与问题才会得到如此集中的展现,杨德昌精心选择了这一段已被人遗忘的悲剧来表现这么大的一个主题,以图就是通过青少年时期所经受的压抑和那种本能的暴烈来唤起民众日益冷漠的心态,全片始终充满了无可奈何的绝望感,从这个角度来讲,这部片子是没有梦想存在的(也许有人认为小猫王是本片最大的希望,但在看见他送给小四的猫王的磁带《阳光夏日》被看守无情丢进垃圾桶时,我彻底绝望了~~~)
      PS:推荐此片与《阳光灿烂的日子》组合看,先看《牯》在看《阳》,你会发现许多相似之处,也会找到更大的观影乐趣~~顺便还要补充一句,《牯》中张国柱和张震扮演的父子,现实中就是一对父子~~



--------------------------------------------------------------------------------




  
50 恐惧是道“闷骚”的伤口——《恐惧吞噬灵魂》

      60岁的清洁女工埃米因为避雨,在酒吧认识了10岁的摩洛哥人阿里,两人在众人的怂恿下跳了舞,最后阿里又送埃米回家,两人在埃米的家里相互诉说各自的寂寞,话多夜短,阿里错过了末班车,留宿在埃米家里。第二天醒来,埃米感到不安,阿里安慰她说恐惧会吞噬心灵。一个外籍工人在埃米家留宿的事很快在邻居间传开,人们都议论纷纷,房东的儿子也借交房租的事指责她,埃米不得以谎称阿里是她未婚夫。以后两人交往日密,最后两人真的结了婚。婚后儿女们、邻居们、埃米的同事们几乎所有的人都指责他们,食品店也不再买东西给她,他们唯一的交往是阿里酒吧的朋友。埃米感到很难堪,于是跟阿里一块去旅游,希望回来后情况会好转。回来后,情况果然好转。原因是儿女和邻居需要她的帮助,她的同事需要她一起对付新从南斯拉夫来的清洁女工,食品店生意不好争顾客,人们因种种原因容忍了他们。但这时,阿里受不了社会的歧视又和吧女芭芭拉重归于好,埃米找到阿里,两人在第一次相遇的酒吧相拥跳舞时,两人又感到了幸福。阿里突然感到不适,蜷伏在地,医生诊断是患有严重的胃溃疡,是因为外籍工人面临压力、紧张的生活和充满敌意的环境造成的。
      这部作品将主题设立在忘年恋这一基点上,两人年纪相差之大称得上叫惊世骇俗,再加上男主人公Ali作为一名外籍工人在德国所受到的歧视和压迫,使得影片包含深情又发人深省。在剧情结构上,忘年恋是主线,穿插亲人、朋友、同事以及社会众生在面对这一问题时截然相反而又一波三折的态度变化,凸现出这段感情的特殊性与宝贵性所在。
      场景一直就是Fassbinder电影的灵魂所在,其本人就是个场景调度的高手。酒馆是影片最主要情节开展所在(很有舞台剧的感觉,但不纯粹),男女主人公在那里邂逅、相恋,同时也是男主人公出轨的见证地,最后更是二人感情复合升华所在。对于男主人公Ali而言,这个酒馆比起女主人公Emmy的家来说更能让他找到归属感,这种归属感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孤独感,孤单感与日俱增滋生出Fear,最后导致Fear Eats Soul,Ali的悲剧其实就是德国社会外籍劳工整体命运的真实写照,Fassbinder以他细腻的镜头捕捉到这一群体真实的生活与心理表现,将他们的遭遇丢给观者(自觉不自觉的刽子手),导演看似冷静客观的拍摄手法实则蕴意十足,张力十足~~
      在影片中,导演/作者还有力地批判了社会的道德世俗与公众猎奇、偷窥的心理。这一切主要是通过女主角Emmy所看所感所遇展开的。作为情感发泄的主要载体,Emmy本身是具有双重身份的:一方面,她是一个受害者,在世俗的眼光下,她所选择的情感为他人所不容,她无法在别人异样的眼光下正常生活,露天餐馆那场情感宣泄戏也可以看作是Fassbinder本人借Emmy之口对社会现实发出的愤怒呐喊;另一方面,她又是一个批判者,在旅行回来后,周遭人群的态度随着利益关系的牛绳发生的180度的变化虽让她惊异,但是很快就习惯融入进去,因为她熟悉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太熟悉以至于忽略了Ali的感受,从而间接的也成为迫害Ali的人群之一。所以到最后,她对Ali爱的坚持,与其说是执著,不如说是救赎来得更准确一些。她与Ali从脆弱到坚强的互换过程中,也让他们加深了彼此对爱的理解~~
      PS:这是我2006年9月26日写的观后感,时隔一年重新读来,感觉虽废话较多但也别有一番趣味~~





      

51 一颗剧毒的爱欲之果——《布拉格男妓》

      十六岁的马列克离开了那个沉闷的小镇生活,到了漂亮但是却很背叛的布拉格街上,在这个城市里钱可以买到任何东西,他很快就被一个皮条客引诱了,这些皮条客把他们卖给那些来这里的游客,因为他们大胆和有市场头脑,他和他的朋友大卫想自己干。但是一不小心他们染上了毒品,把自己给废了,他们过着地狱般的生活,他们等待的只有希望……
      这是一部深刻揭露欧洲色情行业残酷内幕的影片,去除影片中情色的部分,这其实是一个很质朴甚至有些木讷的电影,粗糙的影像像极了以前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风格,镜头冷静而冷酷,带领观者直视那一幕幕的悲剧不可避免上演(看得我真的很心痛)~~
      应该说,这是一部很传统的电影,没有刻意在拍摄手法上玩花样,也没有复杂的情节结构来推动,相反地,它很安静,安静的让人感觉可怕,即使是影片中看来非常露骨的情色描写(比如强奸戏的拍摄,捏XX的描写),它也是冷静的,写实的,完全不带有一丝遮蔽,这种直面的惨淡虽让人观看时不适,但又会被牵引下去,这样就牵出这部影片的两大特色(我个人观点),台词和叙述以情动人。导演虽极力控制,但在影片当中,你还是能时刻能感受到导演情绪的起伏暗涌,可以感受得到,他还是在带着一种愤怒而又惋惜的情绪讲述着马列克和大卫这两个男孩子的悲剧,这两个男孩子悲剧的根本起源竟然是来自于生存的本能需求,为了生存,他们肆无忌惮挥霍着自己的青春和身体,他们的生命就在那贯穿影片的鲜血中一点点走到尽头~~
      PS:这部影片的篇片名Mandragora,曼佗罗草,在医学上是一种麻醉剂,是一种毒性很强的植物。据说:把它拔出时,它的叫声会使听到的人发狂。它的叶子气味很浓,会使嗅到的人失去说话的能力。(著名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曾有这样的句子:像曼佗罗拔出土面那样尖叫,那声音使听到的人发狂……)   



--------------------------------------------------------------------------------






52 胡搞瞎搞原来也可以这么NB——《疯狂店员》
    
      丹堤在便利店当收银兼文员,才来当天他正值休假,打算舒舒服服地大放松,谁知老板一个电话要他立即返工。他惟有连记赶回到店里开铺,噩梦随即开始,首位要对付的是反吸烟狂魔,接着是女友惊心动魄的往事告解。手忙脚乱之际还要招呼邻铺任职录影带中心的老友兼死敌伦度,还有屋顶上曲棍球混战,原来便利店可以是如此缤纷。
      这部影片堪称喜剧电影类型的翘楚,它的产生本身就带有一点传奇色彩,导演凯文.斯密斯出生于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从小就喜欢插科打诨,当他在前辈,独立电影《城市浪人》的导演的作品下感染投身电影时,他还是个一文不名的毛头小子,他通过转让漫画收藏等手段筹集了9000美元上了电影学院,四个月后又退学,之后的一个冬天,一个月的时间内,写出《疯狂店员》的剧本。1994年,为了开拍《疯狂店员》,他向老板申请,借到了其工作的便利店夜间店面的使用权,然后通过信用卡和向亲朋好友的借贷,前后投资27575美元,花费21天拍摄,后期也是凯文在隔壁录影店完成的,就是这么会被许多学院派正统人士嗤之以鼻的草根电影,在当年的圣丹斯电影节和戛纳影展上却大放异彩,得奖无数,因而可以说,这是一个奇迹,一个属于所有立志成为导演的青年才俊的童话梦想~~
      回到这部影片上来,对这部电影我只能用NB来形容,采用黑白影像的风格首先就让人耳目一新(那个年代),再加上粗糙的影像处理(跟DV没啥大的区别,有时甚至能看到摄像机的存在),滑稽、荒诞以及大量不可思议的元素充斥银幕,两个小时下来,你只能说,买高,原来电影也是可以这样拍滴~~其次,充满美国人特有的冷幽默和精辟台词(不知为何会让我想起《老友记》的感觉),具有典型的恶搞之后现代主义风格(现在好像流行这么说),常常会让你的脸蛋自觉不自觉的抽搐,很多笑料都是让你顿下后才能反应过来,而人家导演早就推着多米诺骨牌跑到前面去了,那种感觉就像是,你走在路上被人猛敲一棍子,过了5分钟你才反应过来是自己的脑袋被别人打了一样,呵呵,看这种片子你真的会觉得自己的智商倒退不少,不过,WHO CARE,咱就是爱看,也许就有高雅人士说这俗气,品味低级,但这种俗气其实正是我们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闷搔的生活一样可以成为爆发的源泉~~~~
      PS:导演在喧闹荒诞当中其实是充满了睿智和敏锐洞察力的,那种自我嘲讽的感觉其实每个人都能感同身受~~顺便提下,这部影片中的录像带小店员颇像我们国家十年前的那些售货阿姨们,这种题材如果能换成这样的背景,大概唤起的共鸣会有更多~~还有,我很喜欢这部片子里的那些摇滚乐,虽然叫不出名字,但是真的很NB~~~最后还要罗嗦一下,这部影片中的那只猫实在太太太酷了~~~~~




--------------------------------------------------------------------------------






53 不彻底的梦想家——《戏梦巴黎》



      1968年法国学运前夕,三位年轻人因为对电影的热爱而相遇。马修是来自美国的交换生,在巴黎进修,在那里他结识了一对兄妹席奥与伊沙贝,三人因为都是狂热的电影爱好者,迅速打成一片。学运开始后,政府被迫停止运作,在动荡的五月里,大学罢课,三个年轻人无事可做,在房间里玩起了对台词的游戏,无意间,三人的关系发生了微妙而极端的变化……作为外来者的马修在异乡遇到如此奇特的情事将如何应对?
      首先必须要说的是,这部影片真的是太美了,每一幅画面都可以单独成景却又创意十足,忘不掉片中伊莎贝尔扮维纳斯的惊艳瞬间,绝对可以让人三月不知肉味~~不过这种如人间不食烟火的纯洁感觉在反衬三位主演之间疏密而又繁琐的联系时,反倒显得脆弱而荒诞。应该说,DREAM作为影片的主题贯穿始终,戏内戏外,每个人都是梦想家,即使道德观、价值观甚至政治立场都与兄妹二人都完全不同的马休,也因为对电影的热爱(梦想的机器)而将三人紧密缠绕,三人痴迷于电影的世界中,着迷于电影角色的扮演,在共同梦想的国度里,每个人都有挥翔的翅膀,然而当爱情的梦想点燃火花,每个人又沉浸于自己的梦想世界里,当彼此的梦想世界交织时,则不可避免带来了伤痛与裂痕,如果说,在电影的王国里,三人的梦想是高贵而纯洁的,一旦被肉欲、情感所代替,这种复杂的联系只能拖着三人走向沉沦,三人大胆的情色唯美而涂糜,充满张力而又无可奈何,一如他们消极而绝望的人生,但贝纳托鲁奇一如既往的并未将这种极端走的太远,他在它将之破碎的时候缩了回来,用一块石头,一把大火将这份糜烂引向了另一个极端,没有惯常的缠绵反侧,却有着坚决以赴,在巴黎激进青年的暴乱中,伊莎贝尔和里奥将这种纠缠和他们绽放的青春与生命随着巴黎熊熊燃烧的革命火焰付之一炬,留下的,只有无尽的思索与惆怅~~~~~真真正正的,人生如戏,梦能几许???

      PS:关于贝纳托鲁奇在这部影片中的一些关键词/典型风格:1、色彩。如油画般质感的黄色,浓郁而芬芳,寄寓着强烈的感情;2、摄影师。这应该要归功于他的御用摄影师维托里奥.斯托拉罗,有着摄影教科书一般的品质,装饰感强烈,技巧丰富多变,视觉风格华丽而唯美,表义性很强;3、人流。这是贝纳托鲁奇最典型的标签,也是最经典的。在这部影片中多次出现这一标志,让人感受到主人公置身滚滚人流中的异类感以及痛苦矛盾的内心;4,音乐。本片中,吉米.亨德里克斯的摇滚乐运用非常成功;5、新浪潮。本片是对新浪潮致敬的最集中体现者,经典处有三人在卢浮宫挑战戈达尔《法外之徒》记录的那次著名奔跑;6、老电影。很多人都喜欢把《戏梦巴黎》称作是最彻底的影迷电影,他不但让剧中人争相模仿经典电影片段,同时又不断抛出谜语,还有精彩的辩论,如果你是骨灰级的影迷,每次看应该都会有新的发现哈;7、俄狄浦斯情结。贝纳托鲁奇堪称电影导演里的弗洛伊德、角色心理分析大师,这部片子令人咂舌的乱伦戏也来源于这种情结;8、19岁。贝纳托鲁奇偏爱娇艳欲滴的少女,而且不知道是否巧合,其片中很多缪斯或在影片中或在影片外都是19岁,最典型的有我之前推荐过的《偷香》女主角丽芙泰勒,《巴黎最后探戈》中玛丽亚.施奈德,还有这部《戏梦巴黎》中的邦女郎伊娃格林;9、中国元素。这部影片对这一主题有了比较全面的展示,具体自己去看,反正看得时候会感到非常亲切与熟悉~~~~~~~~~



--------------------------------------------------------------------------------






54 “生而为人,对不起”——《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花样奇缘》



      本片改编自山田宗树的同名小说《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这是一个真正的灰姑娘。一个为爱而生,为爱而亡的女人。爱上谁,就只为那个人向前走,义无返顾的。不断为爱而伤,但也无怨无悔的松子。      

      很多人喜欢将这部电影与《天使爱美丽》作比较,二者都使用了大量CG镜头和动画处理,同样都有着令人心醉的华美视觉享受,也同样采用快速剪辑手法处理影片节奏的律动问题,但相比《天使爱美丽》的甜蜜与梦幻,松子的故事就显得悲惨、黑暗许多,一切浮光掠影包括喜剧的处理手法都只是为了悲剧服务,导演多达300处的精心剪辑为我们勾勒出一个因爱而生,为爱而悲的女人一生,在让观者眼球大饱眼福的同时,也让观者的泪腺与神经一次次经受考验~~~
      应该说这是一个很残酷的故事,而且尤其让观者难过的是,在别人眼里是那么悲哀的人生,松子却当成是幸福伊甸园。本片对于松子的定位相当成果,相比小说而言,中岛哲也将松子黑暗的一面淡化不少,而是着重强调了松子纯真而又执着的一面,而且在处理松子悲剧性的宿命时候,导演也并未更多人工加工或者渲染,有意避免那种低廉的同情心,而是强调松子其实并不需要人同情,她一直都是努力有尊严的活着,但命运却似被诅咒一般与她开着残酷的玩笑。导演通过喜剧的包装或者间接性的表现来将这杯苦酒调得更浓,观者一旦感受到了忧伤的袭来,便无力挣脱出,典型的比如首尾分别通过松子侄子的嘴说到的(语气很平静的),“松子会经常面对门口那条河痛哭”,开头看不知为什么,也不会有多大感觉,但渐渐地,观者就会明白,那条河原来很像松子家乡的那条河,经历了那么多磨难的松子已经无法再回到过去,回到自己的故乡,于是这个用嘴提到的场景(影片并未直接展现)在影片最后再度被提起时候,很多人,特别是那些跟松子一样,在陌生外地流浪、生活的人们便会充分感受到这份悲凉~~而松子对爱的追求无疑是贯穿整部片子的中心,松子从未放弃追求爱的努力,甚至当她五十多岁了臃肿肥胖像猪一样寄生的时候,她也如同清纯少女般迷恋那些人气偶像,松子对每一段感情都是无条件的付出,但却从未得到真爱,虽然她从未因此后悔过什么,但当看到她在住的地方外边墙上写下“生而为人,对不起”(这句话也是她死去的作家男友留给她的最后一句话)的时候,我那不争气的眼泪还是最终流了出来,在我看来,这句话既是松子对所有在她生命当中出现过的她深爱的人们而说,也是在对她自己而言的:生活对于每个人永远都不可能是个童话,愿望如果越美好,伤口可能就越深。(从这点意识上出发,我好像突然明白了〈东爱〉中莉香和丸子那段纷扰复杂的感情的宿命,扯远了~~)
      以松子的另一句话为本次推荐作结:“每个人在小时候总是觉得自己闪闪发亮,长大后却什么都不对劲了,是吧?”
      PS:这部电影的原声大碟绝对值得收藏,片中有很多的场景在音乐的强效烘托下产生了化学效应一般的质变,推荐~~中谷美纪则在片中展现了令人惊艳的演技,我自己大概数了一下,她至少在片中展现有42副不同面孔,惊叹~~   



--------------------------------------------------------------------------------


 



55 飘洋过海只是为了来爱你——《阿黛尔.雨果的故事》




      这部1975年的影片根据法国文学巨匠维克多·雨果之女阿黛尔·雨果的经历改编。为追求年轻的英国军官阿尔伯特,阿黛尔从法国跑到美洲,然而阿尔伯特却表现得十分冷漠。阿黛尔却近乎“丧心病狂”地继续爱着这个不再爱她的男人,最终在法国孤独终老。
      阿佳妮主演的成名作,她在片中饰演的阿黛儿是法国大文豪雨果的女儿,为了一心一意追求浪漫和不妥协的爱情而极力逃避家族姓氏带来的巨大压力,独自远渡重洋到英国去寻找她迷恋的英国军人。但对方并没有重视她的痴情,她在接连的沉重打击下神经错乱,最后只落得在收容院里度过余生,下场令人唏嘘。
      阿黛尔雨果的故事放到今天绝对很难让人相信,大文豪、法国精神象征的雨果的二女儿会为了所谓的爱情远渡重洋,抛弃一切,最终导致精神崩溃、收容院度过余生的悲惨遭遇,这在现今世界似乎没有它发生的土壤,但阿黛尔的举动在我看来就是一种最纯真的感知,她活得很纯粹也很果敢,而这也是特吕弗电影的典型风格:带给你对过去,对生活重新的审视和领悟。
      特吕弗是新浪潮中将艺术、创新与商业化结合得最好的一位,在他身上,从他的创作作品中,你能明显看到美国式的黑暗悬疑电影(如希区柯克和奥逊威尔森)的影子,也能看到法国诗意电影的印记(如考克多和雷诺阿),这两者结合得最典型作品当属那部《最后一班地铁》莫属(个人认为),但在这部《阿黛尔雨果的故事》中,更多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法国诗意主义电影的风格,不确定的叙事,散漫的镜头,随性自然的剪辑,简约极致的人物刻画,大段大段的心理独白,光与影的运用(大量夜间的拍摄让我想起了《雾码头》),将戏剧性降到最低,甚至成本也降到最低(片中阿黛尔的服装应该没超过三套),看起来更像是诗人似的信手涂鸦,这倒反而与阿黛尔感性与神经性的一面相得印彰,将一切自然的客观的因素简化,放大剧中人物的内心,袒露出来给观者看,这种直白的表述有时真的让人不能消化。而对于阿黛尔对于爱情的抉择这个重要KEY的处理上,特吕弗与我上面推荐的《被遗弃的松子的一生》的导演中岛哲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都不想让观者更多同情女主人公悲惨的一生,而是巧妙控制了观众与剧中人物之间的距离,让剧中人物在镜头前激情燃烧,让观者在屏幕前惊叹这种富于激情的美。于是,我们看到,剧中阿黛尔始终昂首阔步的前行(即使疯掉,空无一物)的时候,我们在感慨这份爱情的艰难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一份潜在的高贵的气息~~
      不过,这部电影是一个人的电影,它不属于特吕弗,甚至不属于电影,它只能属于阿佳妮(接下来我还会依次介绍她的《罗丹的情人》和《玛尔戈王后》),这世界上好像也只有阿佳妮能完美诠释这种脆弱、敏感又高贵的略带神经质的人物形象,我时常怀疑这种气质是否就是阿佳妮本身个性的体现(尤其是她与丹尼尔.戴路易斯的感情纠缠),但不管怎么说,她演活了阿黛尔这个复杂多变又充满立体感的超级难度角色(很难相信她当年还不满20岁),从她一出场开始,她的表情、动作就一下子揪住了观者的眼球和心脏,可以说,那是一张最伟大的充满悲剧古典美的脸庞,你看到第一眼似乎就能猜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而当真正看见阿黛尔在感情漩涡中越陷越深时,你又恨不得自己冲进屏幕把她绑架回她父亲的身旁,这种对情绪的操控,是阿佳妮赋予特吕弗的一种魔性,这种魔性如此强烈,如此耀眼,以至于特吕弗全片都没敢让阿佳妮正眼看一下镜头,我看很多影评都说因为阿佳妮的注视,镜头都碎了,这不是真的,阿佳妮在这部片子中始终是呈35度-45度面对镜头,我在想幸好它没有拍当时阿佳妮的正面特写,否则碎掉的不止镜头,恐怕还有我的心吧~~~~~
      以阿黛尔最后的台词为本次推荐作结:“这真是不可思议:一个女孩子漂洋过海,从家中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只为和她的爱人在一起。这我能办到。”她说这话时,脸上表情刚毅无比,很像亚马逊~~  



 

 

56 不能相信的,也许就是记忆——《记忆碎片》
    
      莱昂纳多·谢尔比(盖·皮尔斯)总是穿着价值不菲的手工制套装,开着最新款式的美洲豹跑车,表面看上去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成功商人,可是,他却没有家,匿名住在廉价的汽车旅馆里,用现金付帐,他的生活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向杀害他妻子的凶手复仇。
      原来,若干时日以前,正值新婚的谢尔比夫妇遭到了一名歹徒的袭击,凶犯残忍地杀害了莱昂纳多的妻子,莱昂纳多自己虽然从死亡线上挣扎了回来,却因为脑部的严重损伤而得了一种奇怪的“短期记忆丧失症”,从此他只能记住几分钟前发生的事情。尽管在警方看来,这是一起每天都会发生的普通抢劫案件,但是莱昂纳多的生活却从此彻底改变了,不满于警方草草结案,莱昂纳多发誓要追查到凶手,替惨死的爱妻报仇。
      可是,支离破碎的记忆却令莱昂纳多举步维艰,他只能凭借一些零碎的小东西诸如纹身、宝丽来快照等才能回忆起过去的点点滴滴,而且,每当他找到一些有价值的线索时,他必须要使用一切方法立即将之记录下来,因为很可能十几分钟后,他就根本无法记得自己在什么地方、来做什么。
      调查艰难地进行着,莱昂纳多遇上一个粗俗的酒吧女招待娜塔莉娅(凯瑞·安妮·莫斯),她似乎知道一些莱昂纳多感兴趣的事,还有一个自称是他以前好朋友的叫泰迪(乔·帕托利亚诺)的家伙,但是他看上去鬼鬼祟祟的,好象不怀好意,到底谁才可以信任,娜塔莉娅?泰迪?还是他自己?那些不断显现出的记忆到底会把自己引向哪里?莱昂纳多陷入了困惑中……
      记忆对于我们个体而言,有着怎样的意义,它是否能代表一切既定的事实??影片《记忆碎片》探讨的,就是这样一个有关于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交织与错位的现象,但在探讨过程中,它却颠覆性的破坏了我原有的对于感知的认识,存在就一定被感知,确切说是被正确感知??这是一个问题~~
      在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眼中,世界肯定是由一个个记忆的碎片所构成的,这种碎片它真实存在并被感知,其存在也便有了意义,但问题是,这种真实的存在是否就一定能被正确感知,或者说眼见是否就一定属实??对于大多数正常人而言,世界的形状就是一个个单独成立的记忆碎片相互交织、快速运转而来的,这种运转因为我们感知的连续性,客观上保证了我们思想对他们的正确感知,这个原理其实跟电影很像,一幅幅静止的画面连续快速运转,便有了运动的形态;但对于另一类少部分人——失忆患者而言,他们所看到的,只是一个个独立的记忆碎片/片断,由于缺少联系他们的钥匙(思想的连续组织),这种看到的真相就能将他们的感知引向正反两个极端,导演正是看到了这一缺陷,紧紧抓住这一独特视角,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感知故事~~~
      导演的聪明之处在于,他巧妙地打破了传统思维与叙述的模式,并不急于揭晓谜底,而是通过一个个事实/证据(KEY)的不断涌现,而同时一个个谜团又被抛出来,吸引观者与主人公一起体验失忆到发现真相的全过程,强调的是,观者的参与性(主动性),同时又牵着观者走(被动性,象征命运的宿命性与导演的控制力)一步步接近真实,这样一来,结尾的悲剧性才会如同五雷轰顶一样令人难忘,而一旦你对感知这个问题产生摇晃的时候,导演的目的便达到了;具体情节设置/线索铺垫上,导演叶别具匠心采用了黑白、彩色两条线索共同发展,黑白片断,代表客观,正叙前进;彩色片断,代表主观,倒叙前进,当二者交织与一点上时,也就是所有谜团揭晓的时刻,而原先一个个神秘又孤立的记忆碎片也在这一刻终于串成一条珍珠项链(血染的),这就达到影片的主题高潮,悲剧的力量也就来得分外强烈。当观者与主人公一起经历漫长的精神探索之后才发现一切只是徒劳,世界依然在眼前失落下去的时候,这种无可奈何的落寞感恐怕才是最悲凉的吧~~~~~
      何谓真正的自我,这真的是门学问!



--------------------------------------------------------------------------------






57 不要对青春说抱歉——《情爱磁场/诱惑法则》
  

      影片改编自布莱特·伊斯顿·埃利斯的同名小说,故事发生在80年代新英格兰州的一所富裕的文科大学(康顿大学)中。在三个年轻人之间出现了一种三角性关系,他们是兼职买卖毒品的肖恩·贝特曼(詹姆士·范德比克饰),双性恋的保罗·欧文(伊恩·索莫赫德饰)还有保罗的前女友劳伦(夏妮·索塞蒙饰)。
      肖恩·贝特曼是个不折不扣的无政府主义者,他对自己的性取向并不十分明确。有一天,他发现自己成了双性恋者保罗·欧文的猎取目标,接着又成了保罗的前女友劳伦的梦中情人。虽然在这场三人游戏中,每个人都不时的有些疑惑和悔恨,但是他们还是在周旋在不同的床第间享受着爱情与性带来的欢愉。
      没看之前,本是把它定位于《美国派》一样地位的,但片头一开始,那段近似疯狂的倒叙就注定了这部片子的与众不同,片中几位主人公的出场非常有意思,一层又一层倒叙-倒放过程中,三人相互交织,其复杂混乱程度可与我上面提到的《记忆碎片》相媲美,不认真看,就会错过很多KEY,而对于接下来的故事,也就不会有胸口碎大石的感觉;本片有很多拍摄手法都让人印象深刻,除了开头的倒叙介绍主角,肖恩和罗兰的认识也拍得十分有趣,用的是MTV似的拍摄角度,在同一画布/镜头上一分为二,在某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二者的生活同步展现给观者看,其间也有错身也有分时,但最后两人还在同一水平线上相遇,当两人各自对视,角度旋转,分割线去掉,两个镜头合二为一,如同魔术师变魔术一般,为这段可能是很平常的相遇增添了浪漫的色彩,而这种浪漫色彩也与后面的残酷形成强烈对比,同样的,肖恩在保罗宿舍一场,保罗色迷迷地看着自顾自幻想的萧恩,越看越爱,不由一阵兴奋,此时画面又被一分为二,右边是真实的场景:保罗忍不住把手伸向了下面……左边是他想象的画面:他和肖恩开始了浪漫的亲热,两张男性嘴唇亲密接触的近景……最后,右边画面又在保罗自渎的高潮中占领满屏~~另一个出彩的地方,则是劳伦暗恋的维克托进行欧洲列国性爱游的处理,这段本应该会占据一定篇幅或者干脆淡化的情节被导演用一系列简洁明了的快速剪辑拍得是搞笑不断精彩不断也咂舌不断,青春的这种特有疯狂、迷幻与荒唐被充分放大,再配上经典的独白,虽然只有短短五分钟,却呈现了夺目的光芒。
      回到剧中角色上来,肖恩、保罗、劳伦这三个大学生与《美国派》那群毛头小子做的事情也许同样疯狂,但在对待现实上面来讲,二者却是截然不同的。《美国派》更强调的是一种青春期特有的欲望释放,在他们眼中,现实世界充满了新鲜与诱惑,因而他们的所作所为相对而言,目的单纯,自然也要轻松许多;而《残酷的诱惑》的三位主人公,他们是了解现实的,现实对于他们,是残酷的,因而他们的迷幻与疯狂更像是一种麻醉,一种企图回避现实的徒劳。三个人在感情问题上伤痕累累,在扮演受害人的角色同时,他们其实也成了害人者。误会,是这部片子的一个主要线索,误会把这三个人相互联系起来,也正是误会,引来了一场预料之外的死亡,而让人痛心的是,这场死亡一如死者一样,轻轻的,不为人知的随风飘逝,我们却不知该去讲责任推给谁~~结尾处的一场大雪,将之前的种种疯狂与混乱定格、冷却,每个人才开始正视自己所面临的问题,但得到的答案却无比惆怅,而青春也在漫天雪花中走到了终点。忘不了大雪纷飞下,肖恩鼻青脸肿的独坐在台阶上,他心中的爱情宫殿刚刚倒塌,不愿放弃的保罗试图接近他,肖恩却高高在上对他说(语气冰冷):“你永远不可能完全了解一个人,永远不能。”这是他的女神对他所说的,他又将它捅向了另一个深爱他的人。当保罗踉踉跄跄跌倒跌倒再跌倒,嘴里不断喊出“*** U”的时候,肖恩的脸是冷酷的,一如他的心,一如那自顾自飘洒的雪花。每个人都在为爱不断挣扎,所有努力过后,换来的却是更深的绝望。这部始终嬉皮笑脸的片子在这刻终于充分撕掉了伪装,展现出其反偶像以及反青春剧的本质,它所要展现的是青春无意义的脆弱、敏感、冲动和激情,也许,这才是青春的本来面目~~~~~
      PS:影片导演罗杰·艾弗瑞虽然并非大名鼎鼎,但在美国独立制片圈子里应该算是知名人士了,他在很早就与昆廷·塔兰蒂诺、罗德里格斯等人混成一团了,几乎90年代最早最出名的独立制片作品,他都有份参与。塔兰蒂诺的《水库狗》、《低俗小说》以及《真实的罗曼史》等影片,他都是编剧之一,而他自己导演的作品《滑稽的佐伊》(Killing Zoe)也曾经获得不少好评。



--------------------------------------------------------------------------------






58 在天马行空的世界里翱翔——《黑店狂想曲》
    
      本片的风格属于超现实的幻想喜剧,没有明确的时空背景,只知道故事中人因经济萧条,以吃人肉维生。开肉店的屠夫拥有一栋房子,里面住了几户怪里怪气的“自已人",他们都希望吃到别人身上切下来的鲜肉,若没有新鲜“货源"的话,,他们宁愿牺牲自已人也在所不惜。前马戏班小丑路易本是他们的囊中物,不料屠夫的女儿爱上了他,并助他逃过一劫。
      “黑店”这个题材总是带给人无限的创作力,而再加上“狂想曲”,创作者就能更加无拘无束,天马行空了,这部影片就是这样一部极具个人特色,同时又不讲道理,不讲逻辑的佳作,充满了法国人特有的夸张与精致的幽默,如果不是后半部份洞穴人的情节处理有些拖沓,这部电影完全可以扛起杰作这个大旗。具体上,这部电影的典型“热内式标签”包括:A、色调。油黄的色调与那个油迹斑斑、污浊肮脏的大环境相得印张,在视觉上首先就带给人极大的冲击力,颜色的铺张使用,联系在《天使爱美丽》中那甜美得有些让人发晕的奇特景象,背后隐藏的就是一种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B、人物设计。在这个上面,首先,热内会设置一个奇特的中心人物,这个人有别于常人,绝对让人一眼难忘,而同时地,他又会创造一堆人出来,这堆不知道算配角还是龙套的人物往往都细腻准确,个性十足,比如这部电影里那个神经质的女人,设计一堆自杀机关却怎么也死不了的;C、对生活的热爱(略带神经质)。这虽然是一部带有黑色电影印记的片子,有时也会觉得可怕,但是却始终洋溢着一种特别的积极态度,没有在黑暗的主题上过多沉迷,而是呈现出一种传统的法国诗意主义的浪漫气质,在某些程度上来讲,这是一种变形的古典主义,将艺术拖下神坛,亲近大众~~
      不过,这部电影最出彩的地方,还是在于其无处不在的律动性,最最最经典的当属屠夫做爱时的那一段流畅剪接,影片在同一时空中自由翱翔,做爱时的震动与钟摆的动荡、油漆工的来回粉刷、老太太打毛线的节奏,女子拉提琴的缓急有序相互对应,以做爱为中心,速度越来越快,每一个人也越来越疯狂,到高潮到来时,这一切集中爆发到HIGH的最高点,然后戛然而止,不带有一点拖泥带水,这一切宛如一场层次分明的交响乐演奏会,在层层推进中达到最精彩处,当一曲终了,观者却还久久沉溺于刚才的节奏无法自拔,这样的观影感受,一个字形容——爽!!!!
      PS:此片还值得一提的就是影片开头字幕上的演职人员介绍表的设置,导演鬼才的使用了一个长镜头,将演职人员的名字,采用了生活中的实物展示,特别生动有趣,很适合影视专业的学生去学习。这是后记~~~~



--------------------------------------------------------------------------------






59 当天才爱上天才——《罗丹的情人》
    
      卡蜜儿为一天才洋溢之美丽少女,对雕塑有无比热情,与雕塑大师罗丹年龄相差虽大,却无可就药的相恋共同创造许多不朽之艺术作品然而罗丹始终割舍不了对追随许久的情妇的情愫使一向追求完美的卡蜜儿无法忍受,终于趋于毁灭。
      这是我归纳的阿佳妮的“疯子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另外两部依照时间排序是《阿黛尔雨果的故事》和《着迷》 ),如果说《阿》强调的是一个“疯”字,《着》则强调的是一个“狂”字,而在《罗丹的情人》中,“灭”就成为其精神的核心,这个灭字是在疯狂的基础上进一步毁灭而来,因而也便有了更加具有摧毁性的震撼效果~~看《罗丹的情人》,我脑子里浮现出的第一反应就是元稹在《离思五首·其四》写到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沧海,即苍海,大海的意思,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她,对于卡蜜尔而言,与罗丹的相知相识相恋便让世间一切变得不再重要,与罗丹的这段轰轰烈烈的爱情于她而言,是蜜酒也是毒药,在曾经的沧海远去之后,卡蜜尔站在无水的岸边选择让记忆之海将自己吞没,直至拖向深渊。我最难忘的是其间两个片段,第一是卡蜜尔在火车站送别同学倍感孤独时,抬头看见罗丹在远处眺望,那一刻,卡蜜尔脸上的表情脆弱到让人怜惜,当她张开双手向自己的神跑去时,那个才华横溢,个性如火的她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只是一个需要爱的天使,让人(男子)情不自禁产生对她的保护欲,也正如此,她接下来的命运才会如此让人叹息~~第二个镜头,就是她崩溃的标志性场面,在罗丹家下面丢石头的场面,阿佳妮用层次感极强的歇斯底里的演出将这一幕悲剧推向了高潮,当卡蜜尔一边扔石头一边高喊罗丹名字的时候,那个懦弱的男子只是将他贴在阴影中,一言不发,而窗外的卡蜜尔则越来越疯狂,最后抱头仰天长啸罗丹的名字,可以这么说,她那一声长吼之后,我的心被这个女人彻底撕裂,以至于对她最后画展的怪异举动和结尾终老疯人院的凄凉变得麻木,我的神经乃至灵魂在这个时候确实有了脱壳的感觉~~
      这是一部拍摄了五年的电影,但从很大程度上来说,这是为阿佳妮拍了五年的电影,没有阿佳妮就不会有《罗丹的情人》,卡蜜尔的故事也不会如此打动人心。阿佳妮在这部影片中奉献出迄今为止最出色的演技,她将卡蜜尔从少女演到中年,中间层次感极强,将一个执着于爱情和艺术、纤弱与坚强性格并存的天才女子的一生娓娓道来,塑造出她为爱而生、又为爱而灭的感人形象,特别是与罗丹分手后两人的爱欲交缠、及至由爱生恨、由恨导致毁灭的铺陈描写,相当细腻。在这部影片中,已经不能用演员这个词语来形容她,她成了卡蜜尔,她就是一个为爱而生的艺术女神,最难忘片中罗丹为她做脸部雕塑,在弱黄的光线中摩挲她的脸庞的情景,卡蜜尔清纯的眼神中透着深深的忧郁与坚定,那一刻艺术与性(朦胧的)达到完美的统一,成为一种永恒,也是在这一刻,阿佳妮成为所有男人心目中最完美的情人~~~~所有看过这部影片的人都会毫无救药的爱上卡蜜尔.克劳黛,而她却爱上一个本不该她爱的男人,在她为他幻灭的时候,所有爱她的人的心也碎了~~~
      PS1:本片虽然故事让人惊心动魄,但可贵的是,导演没有跟着疯狂,也不用任何新潮视听手法来吓人一跳,故事讲得冷静、稳重、清晰,风格深沉而典雅。另外,片中在细节上颇为用心,片头卡蜜尔出场的第一个镜头其实已经预告了她的最终命运,阴沉的天空、不可思议的举动、与泥土的亲近,给整部电影定下了基调。黑色,沉重压抑的黑色,喻指着卡米尔生命中所不能承受但又背负了一辈子的重。影片采用了低调摄影,大部分戏都发生在晚上,即使是白天,也多处于昏暗中,连主人公的服装也以黑色为主。于是银幕前的我们,也被这无边无际、没有终结的黑色所吞没,融入了女主角那凄惨痛苦的生命中。当卡米尔吃力地抱着一箱沉重的泥土从矿区匆匆走过时,她得忍受着矿工们如同看怪物般的眼神。显然这个场景具有暗示意味:卡蜜尔,——一个女人,侵入了矿区——一片男人的天地,她是“不正常”的。这就是她在这个世界上的定位:在众人,或许可以说是在男权社会的“众人”眼中,她就是一个“怪物”。
      PS2:伊莎贝尔·阿佳妮偏爱饰演那种个性复杂混乱的角色,据说和她动荡不幸的童年有关。为了把卡蜜尔·克劳黛的故事搬上银幕,阿佳妮亲自说服了克劳黛的后代,使他们相信片中绝没有中伤女主角和她的哥哥——法国名作家保罗·克劳黛之处;而她自己,据说“在拍摄过程中,几乎濒临疯狂的边缘”。影片为她赢来了第三座恺撒最佳女主角奖杯(她目前一共4次获得恺撒最佳女主角奖)和一个不错的情人(不是罗丹的情人而是阿佳妮的情人)——影片的导演布鲁诺·努伊顿,两人生有一子。



--------------------------------------------------------------------------------






60 最好的和最坏的——《不可撤销》
   
      一个在毒品中迷幻的男人,为了报复妻子被强暴,展开了一系列的复仇……    
      首先可以确认的一点是,这样的一部电影,它决不是拍给普通观众而看的,它既不是为了娱乐,也不是为了说教,它纯粹就是导演Gaspar Noé拍给自己的试验电影,而这种有些随心所欲的创作风格,在呈现真实直观略带创新的风貌同时,也会显得尺度把握上的过度与失控。影片宣称,时间改变一切,时间的轮回交织着不可躲避的命运,一切似乎早已注定,不可逆转,除去这层隐形的外衣,这部片子真正的主题还是性与暴力,这两点在片中被发挥到了极致。片子开头,在“直肠”酒吧中,疯狂的马高斯与怀疑是强奸自己女人的男子厮打在一起,最终不敌并被扭断手臂,当他即将被对方XX的时候,他的朋友,一向冷静的皮埃尔却突然冲出来用灭火器将那名陌生男子击倒,然后一下两下。。。。二十三下,那名男子的头颅就在灭火钢瓶的重击下一点点变形,这种残暴,这种震撼性,绝非《杀死比尔》里那种喷红墨水可比,不过这还不算完,在这瞠目结舌一幕过后,镜头一转,我们才发现真正的凶手原来就在一边津津有味观看着,简言之,他们杀错人了,而这种绝妙的讽刺无疑让这种残酷更加冷血,但我对导演把这二十三下原封不动呈现的拍摄手法持有意见,有点为了暴力而暴力的感觉~~~不过刚才那些跟后面的地下走廊鸡奸戏比的时候还要差了很多,我看大家提到的都是9分钟的施暴戏,但我看到的,从开头到结尾,一个镜头(如果没看错)应该是15分钟,那么长的时间就是为了让你看一场惨烈无比的鸡奸殴打全过程,受害者当时还怀有身孕,这种暴力突然而且令人发指,虽说每个人心中都或多或少有暴力因子,当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只要是正常人,就不会不感到怒发冲冠的感觉,对事件本身也对导演(你叫贝鲁奇穿那么性感去走地下通道本身就是诱发犯罪,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导演扮演的是上帝之手的角色)。不过对于这一切没来由的暴力,导演在开头借着一个肥琐的老头口中做出辩解,“没有所谓坏的行为,只有行为本身。”而对这句话的理解,套用奥斯卡.王尔德的一句话,“并不存在道德或不道德的书,只有写得好或写得差的书”或许更容易让人接受一些(只是相对而言)。
      不过,这依旧还是一部充满张力的电影,而特立独行成了它最佳代名词。生命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也正因为如此,暴力对于生命的摧残才会显得如此触目惊心,不管你喜不喜欢这样一部影片,一旦看过,记忆便不可撤销~~~~      

      PS:片中强暴戏过后,那个男人翻身时显现出来的生殖器描写(不是很明显)是电脑PS上去的~~~~





~FINE~

yjy4102 发表于 2009-1-20 16:13:36

图片上传不了,先将就着看。。。。。

seanfu 发表于 2009-1-20 16:37:35

基本都没看过,谢谢空空推荐,过年去找来看看。

yjy4102 发表于 2009-1-20 18:55:24

我看过的也不多,就我看过的推荐几部

《两杆老烟枪》《猜火车》《死亡诗社》《罪恶之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不可撤销》

首推《死亡诗社》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很出色的电影。。。。

freedomD 发表于 2009-1-23 09:22:58

确实看过的是少数


楼主看过多少?要是看过一半以上,我觉得就是强人了

freedomD 发表于 2009-1-23 09:24:31

确实看过的是少数


楼主看过多少?要是看过一半以上,我觉得就是强人了

yjy4102 发表于 2009-1-23 13:26:26

我没有看过那么多。。。。诶。。。。还需加强呀。。。。

angel13wing 发表于 2009-1-24 16:44:54

就看过几部

冥使者 发表于 2009-1-24 19:53:04

大部分没看过 有时间了补习一下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影海遗珠:不可错过的60部另类佳片